英國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近日報道稱,中國的軍事論壇網站刊登了一款由沈飛集團研發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雙發戰機圖片,這種被稱為殲-18“紅鷹”的戰機采用鴨式布局和隱形設計,是中國繼殲-20和殲-31之後最新研發的第三種五代隱身戰機。
最早報道中國在發展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應該是日本。去年初,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一則轟動性的軍事消息稱,中國的首架垂直起降戰機“殲-18”已經研製成功,並在內蒙古某秘密軍事基地順利試飛。此後不久,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認為中國正在發展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這就是殲-18“紅鷹”的垂直起降戰鬥機。該機具有超隱身特性,並安裝有激光主動相控陣雷達、內置武器艙以及兩個大推力矢量發動機,機腹下則有專用輔助升力發動機為其提供垂直向上的動力。
日本與美國的報道,盡管引起了一陣轟動,但畢竟捕風捉影的因素較多,因此,很多人並不相信。但在美日連續報道之後近兩年,在國際軍事界比較權威的簡氏再次正式報道,顯然殲-18存在的可能性已經毋庸置疑。
從簡氏披露的殲-18照片外形來看,這種垂直起降戰鬥機除了鴨式布局之外,其它外觀幾乎與沈飛剛剛試飛成功的殲-31很相像。簡氏的報道中提到,這次曝光的殲-18戰機配備兩台推力矢量發動機,但目前尚不清楚該機的輔助升力發動機是由一台(類似美國的F-35B戰機)還是兩台(類似蘇聯的雅克-141)發動機為其提供垂直升力。而與殲-31一樣,殲-18采用雙主發動機提供推力,這與F-35B和雅克-141相比安全性相對更高一些。這可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中國沒有能夠為其提供足夠推力的單台發動機可用,另一種解釋就是這很可能像F-35A/B/C一樣,殲-18本來就是殲-31的一種增加了鴨翼和升力風扇的變形。雖然後一種解釋有些勉強,但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像沈飛這樣單憑一個公司的實力,要同時發展多種全新的先進戰機似乎很難,而如果是“一型多改”就相對容易實現多了。
而與殲-18相似的美軍F-35戰機,具備很強的多用途性,一個平台可適合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使用,可謂是新一代戰機的標誌。更重要的是,殲-18具備短距起降能力,可以在被轟炸過的機場跑道上起降,在高速公路上起降,在兩棲戰艦上起降,在航母上起降更是拿手好戲。而殲-18同樣也將具備上述能力,但相比隻采用單台發動機的F-35來說,擁有兩台發動機的殲-18,將比F-35擁有更好的起降安全性能,而且殲-18的鴨翼結構,在空戰時的靈活性甚至更好。[5]
從外媒對殲-18的分析來看,這應該是目前已曝光的中國第三種第五代隱形戰機。但大多數中國先進國產戰機的軟肋是,它們幾乎都要依靠進口發動機才能翱翔藍天。編輯本段美媒:殲18比殲20更先進 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一則驚天消息,稱中國的首架垂直起降戰機殲-18已經研製成功,並在內蒙古某秘密軍事基地順利試飛,標誌著中國戰鬥機技術的重大進步。 此前有報道說,中國軍方高層對殲-15簡單的滑躍起飛不太滿意,認為無論航程還是載彈量都大大受限,轉而開發第四代垂直起降戰機殲-18,殲-18的成功使中國一舉兩得:戰鬥機升級和國產航母即將問世!如此來看,瓦良格的確是個障眼法。
殲-18擁有出色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作戰性能對今天的飛行器有明顯的優勢。這是一款殺手級別的戰鬥機,根據任務不同可分為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模式。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了該機的超隱身特征,說它安裝有激光主動相控陣雷達、內置武器艙以及兩個大推力矢量發動機。《防務新聞》強調說,這些都是美國先進的F-22戰機所沒有的。五角大樓對此感到緊張,因為尚未有對應的策略。
美國《軍事周刊》主編羅斯卡特發表評論稱根據美國軍方消息,j-18第二次試飛在沈陽空軍基地由中國特級試飛員王國林試飛,試飛試驗按原定計劃飛到高空,然後加速到最大飛行速度,啟動引擎冷卻係統,實現完全“隱形”,並在高空連續做了包括“眼鏡蛇”在內的十幾個高難度動作,以躲避雷達鎖定。
文章最後說,第二次試飛的成功大大增強了中國軍方科技部門的研發熱情,對中國空軍來說意義堪比原子彈。但是根據中國一向的保密習慣,中國軍方和政府沒有對此事發表任何評論,但也沒有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