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家情報機關——國家安全部(二)(2 / 2)

由目前已知的情資研判,國家安全部每一季均會依國際情報人員的「慣例」及「傳統」,將新舊任駐外的情報工作人員名冊公布給所在國,以做為國際情報市場的「禮貌行為」。不過,列名在這些名冊中的正牌或所謂合法諜報人員,事實上根本就是以駐外使館或少數短期滯留該國的軍事交流人員為主,完全無益於該當地國的反情報工作,隻能算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情報默契。而且中國方麵也時常出於「善意」,凡是「合法」諜報人員,都統一依照英譯音而改姓「李」。在另一方麵,由國家安全部所付與任務的地下諜報人員,卻以各種可能掩護的身份向外積極拓展情報來源,這批學有專精的民間人士多半具備了一個並不起眼的身份,其中尤以學術上具備科技專長的學者的比例最高。

另外對於新聞媒體的相互交流工作,也呈現積極的態度。隻不過在我國,由於國內多數新聞工作者並未具備國家高層技術之專業研究,因此由中國國家安全部所指派的傳媒,來台搜集情報多半徒勞無功。此外,國家安全部也培養一批專以至外國做臨時工的勞工,每人付與一項簡單的工作,例如在某重要路口計算政府高層人士的交通習慣等等。

由於國家安全部所派遣至外國的情報人員數目極多,且「流動率」也很大,造成各國對於來自中國的人士,均會相對產生一種避免接觸的現象,同時由中國政府所提供的「合法」諜報人員名冊,又是常常虛實不定,使的當地國往往要耗費巨大人力去「盯哨」,但總會發生一位訓練有素的反情報人員,卻長期對一位根本就缺乏警覺的平凡中國人進行追蹤,平白浪費優秀人力。而這也是國家安全部的「人海戰術」之一。

如同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部的情報機構,國家安全部所編製的單位亦極為眾多,由最新的情資顯示,屬於國家安全部管理的下遊單位在15個部門左右,主要包括了技術局、外事局、特勤局、港澳局、台灣局、交通局、訓練所、計劃局、保衛局、通訊局,以及內政局等。較值得關切的是台灣局以及訓練局。這其中尤以後者更為適於成為對外滲透的管道,因為由國家安全部所直屬的訓練局,是由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學院以及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等三個「學術機構」所組成,而且每一年均參與北京地區普通大學的招生活動,一般外界並不了解這是屬於中國國家安全部的直屬學術機構。這些學術機構並定期發行「現代國際關係」雜誌。

台灣局的工作,主要針對台灣內部大小事務的資訊處理為主。每天上午10時,國家安全部便會將台灣各大小媒體的政治、經濟、軍事、民生、社會動態等,彙編成冊,並且立即研判有關政治、軍事及經濟等三大類資訊,以做為每天下午3時30分,由國家安全部總部舉行內部信息報告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