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
中泰擬建克拉運河
或許是一場民間陰謀
台媒稱,繼中巴經濟走廊、中俄高鐵等項目後,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布局又有新動作。寧波海事局官方微博5月15日公布,中泰兩國在廣州簽署“克拉運河”合作備忘錄,讓這項延宕10年的世紀大工程向正式開工跨出一大步;初步預估,該項目需耗時10年、投資總額280億美元,一旦開通,大陸的“馬六甲困局”也將迎刃而解。“克拉運河”是指從泰國克拉地峽區域,挖掘一條溝通太平洋的泰國灣與印度洋的安達曼海的運河,修建完成後,國際海運線將不必取道馬六甲海峽,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裏,可省2至5天航運時間,以10萬噸油輪來算,單次能省下35萬美元的運費。有記者調查發現,這一消息最早由台灣《中時電子報》於18日報道,之後被大陸媒體紛紛轉載,迅速形成網絡熱點。寧波海事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官微確實曾經發過這一消息,但事後感覺內容敏感,所以刪除了。寧波海事局是轉載了,《南方日報》的報道。5月14日,《南方日報》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泰國克拉運河項目合作備忘錄在穗簽署》的稿件,雙方是龍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與所謂的泰方。一名當時在簽字現場的人士說,會議現場當時沒有官方人士出席,“這個合作就是一個非常前期的東西,沒有實際開工,也沒有內容。”當記者追問合作備忘錄的具體內容時,他回答說:“這是國家絕密,不能告訴你。”中國駐泰國大使館5月19日表示,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迄今為止沒有參與關於此項目的研究和任何具體合作。可能的真相是,2015年4月10日,泰國前總理察哇立·榮齋育來到廣州,與中國民營企業家郭羿簽下了一則關於“克拉運河”項目的協議,這一切不過是一個中國民營企業家與一群泰國失意政客們的“民間發布會”。雖然兩者並未有兩國任何官方授權,甚至在簽約後一段時間內並不為人知曉,一個多月後,這條舊聞迅速引爆了中文互聯網世界。
經濟下行壓力大
批複2438億元鐵公基投資
發改委再批複“鐵公基”穩增長。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改委5月18日發布6項鐵路和軌道交通投資項目批複,總投資額達2438億元人民幣。上述項目包括新建通遼至京沈高鐵新民北站鐵路、新建徐州至淮安至鹽城鐵路、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鐵喀左站鐵路、新建濟南至青島高速鐵路等項目,另外,發改委批複三城市軌交建設規劃總投資逾2100億元,獲批的是江蘇南京城市、南昌和呼和浩特市。此前數據顯示,前四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創下近15年新低為12%,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0.4%,比全部投資增速高8.4個百分點,但比1-3月卻大幅回落2.7個百分點。
新7萬億來了
或再次推動房價暴漲
有論者認為,中國取消存貸比,將釋放7萬億信貸資金。時光追溯到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彼時中央政府決定推出4萬億救市計劃。4萬億本身是政府主導消費、刺激經濟活動的措施,但消費是要用錢的,錢從哪裏來?無非就是發債或是印錢,發債不會製造通脹預期,但會造成利率上漲,既不利於企業融資,也會對人民幣升值造成壓力。所以,印錢是唯一的選擇。據央行2009年1月的計劃,全年廣義貨幣供應(M2)增長17%,實際上2009年全年M2同比增長了27.7%。印出來這麼多錢,怎麼花呢?答案是:銀行信貸。看看央行的數據:人民幣貸款年末餘額為40.0萬億元,同比增長31.7%。2009年一年,銀行信貸增長接近10萬億。那這10萬億是誰給借走了?就是房地產開發商。除了銀行信貸之外,4萬億計劃還通過土地成本這個因素,對房價施加了影響。當年政府投入4萬億,帶動了地方融資平台的投入,大部分都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所產生的價值,直接轉化為土地的增值,鋼鐵、水泥等等重工的投資,大多也服務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建設,也間接地轉移到基礎建設和土地之上。水漲船高,地價的上漲傳導到房地產開發,房價飛飆也就是順水推舟之事。今日75%的銀行存貸比廢除了,由監管指標變為參考指標,這不是央行直接印刷鈔票,而是讓已經和經濟活動緊密聯係的資金再次衍生,進入經濟領域。因為這些貨幣是之前的經濟活動產生和帶來的,因此不是基礎貨幣,背後有財富的對應,這比央行直接印鈔高明得多,也是合理合法的。“來了7萬億,這比降息的效果還大,比中國式QE的效果還大,對於實體經濟來說,是大利好!”要照這個邏輯,目前的刺激比2008年要大將近一倍,難道房價要翻番?但也有不同見解。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回憶說,2013年6月,中國突然出現“錢荒”,隔夜拆借利率飆升,引發銀行業地震。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市場的流動性緊張,這背後則是很多銀行做了表外業務。本來銀行所有的業務都是表內的,但是表內業務是受存貸比限製的,多出來的錢,就做了表外非標準業務,說白了,就是拆借給其他銀行。所以說,這次的7萬億和以前的4萬億印鈔票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