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或成龐氏騙局
數千億元新基金湧向創業板、中小板等小盤股,使其股價呈現瘋牛狂奔之勢,創業板指數在四個月間漲幅逾1倍,整體市盈率超過100倍。創業板泡沫持續膨脹,引發市場一片質疑之聲。
截至5月15日,創業板平均市盈率(TTM)高達120.2倍,平均市淨率高達9.98倍。
低市盈率未必能說明股價低估,但過高的市盈率很可能意味著股價處於嚴重高估狀態。
2012年3月,證監會前主席郭樹清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曾表示:“即便是最好的公司,不管有什麼樣的題材,如果其股票價格已經過高,那也不值得購買,”“市盈率為四五十倍的股票,絕大多數會成為有毒的金融資產,除非你確定它就是蘋果或微軟式的公司。”
5月15日,創業板456隻股票中,除了尚未打開漲停板的新股外,市盈率低於40倍的股票隻有兩家,平均市盈率120倍,99%以上股票市盈率高於40倍!莫非今天的中國創業板市場400多家公司未來都將成為蘋果或微軟式的公司?
1999年-2000年間,A股市場曾掀起一輪網絡股炒作狂潮,當年爆炒的網絡股沒有一家成為BAT。如今整體市盈率過百倍的創業板未來能夠批量誕生蘋果或微軟式公司嗎?
價值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在著名的《戰勝華爾街》一書中給投資者的一個忠告則是:“關於市盈率,即使你什麼都記不住的話,你也一定要牢記一點:千萬不要買入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隻要堅決不購買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就會讓你避免巨大的痛苦與巨大的投資虧損。”
高市盈率通常意味著高估值,即使業績高速增長的企業,過高的市盈率也會讓投資者收益率大打折扣。那麼什麼樣的市盈率算是特別高呢?筆者曾以案例分析形式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東軟股份(原名東大阿派)曾經備受市場熱捧:小盤(上市之初總股本9900萬股、流通盤僅為3060萬股)、高科技、高校概念、高送轉。1997年上半年其股價強勁上漲,1997年6月2日,東軟股份收盤價43元,市盈率70.58倍;此後12年間,其淨利潤增長了9.62倍,年均複合增長率21.8%!但股價僅上漲1.356倍,12年間年均複合收益率為7.09%,略高於期間上證指數年均6.53%的漲幅。
而如果在10多年前以高市盈率買入托普軟件、達爾曼(第一珠寶概念、高送轉概念),其結果則是股票退市,血本無歸。可見買高市盈率股票的結果很可能是低收益率甚至是虧損。
5月15日,創業板456家公司中市盈率70倍以上的有347家,加上虧損的23家,占比高達81.1%。市場整體市盈率高達120倍,市盈率70倍以上的個股占比高達80%多。個人認為,創業板如今的高估值遠遠超出了常識。公募基金對創業板市場的追逐已經淪為一場龐氏騙局。2007年牛市後,市場曾出現一大批三毛基金、甚至二毛基金,基金投資人損失慘重。可以預期的是,本輪牛市之後又將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