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騰訊借力QQ發展微信錯在哪裏?(1 / 2)

商業模式

作者:李曉明

現在的商業策略把微信和QQ捆得太緊,從而把“不是QQ好友”的“手機通訊錄親密好友關係圈”留給競爭對手去發展。

Kik:另一個手機QQ?

Kik是什麼東東?

不忙,先看看這組數據:用戶數從零到100萬,Twitter用了兩年,foursquare用了一年, facebook用了9個月,而Kik僅用了15天。

與QQ一樣,Kik也是一款即時通訊軟件,隻不過是用在手機上。如果僅僅從軟件產品角度觀察Kik和手機QQ,相似點遠比不同點更多。

中國互聯網“學生”們迅速跟進,目前速聊、米聊、微信、vimi、有信、個信等同類產品(為方便起見,本文暫稱這類產品為“類Kik產品”)大量浮出水麵,這裏不乏重量級的選手,比如:微信是騰訊的產品、米聊是小米科技(雷軍是其投資人)的產品。

和QQ一樣,使用類Kik產品的兩個人都必須安裝同一公司產品的客戶端,發送信息過程和QQ也極其相似;在手機上使用時候,都是走數據通道,僅需要極其少量的流量費用,成本極低。

在拓展時,大部分類Kik產品是對你的手機通訊錄進行搜索,如果其上的某個朋友也安裝過同類產品,而對方的手機上也有你的手機號,則係統就自動將兩個人作為朋友關係關聯起來。這一點不像QQ,要先知道對方的QQ號才能互加成好友。

可以說,假如僅僅從產品功能角度,類Kik產品實際上不能突破QQ在中國布下的天羅地網。那麼能否認為QQ會自然覆蓋類Kik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呢?

最核心的差別

IM的使命就是通訊。騰訊QQ已經是你在互聯網上和任何一個人進行即時通信的首選工具,不論同學、商業合作夥伴、同事和親戚,乃至網絡上的陌生人。就此而言,沒人能夠贏過騰訊,即使是中國移動背景的飛信也不例外。基本上打開任何一個人的QQ,好友數量都在不斷增加,從熟悉到一般熟悉到陌生,統統收納。

但如果把你所有QQ好友的手機號碼都放進你的手機裏,不管你在睡覺、開會、看電影、吃飯,隻要開機,對方隨意發出一個“在?”或者“hi”,通過手機直接到達,你會容忍麼?

你一定會說,不行。因為QQ好友裏有相當一部分人,和你還不夠親密,他們可以給你發QQ,但還不能隨便給你發短信。畢竟你們兩個人還沒有一起同宿舍過,沒有一起喝醉過,沒有一起泡過妞,沒有一起坐過牢,正如一首歌詞寫的,“我們還沒有萍水相逢過”。所以,“Sorry,你還不能隨時闖進我的手機並叫醒我。”

正是這一點,鑄就了類Kik產品和QQ的本質區別。這種區別不是用軟件功能來區分的,而是由人生活圈的親密程度決定的。類Kik產品增加好友的機製是通過手機通訊錄來發展,類Kik產品上的好友,都是互相持有對方的手機號碼,是被你許可可以在任何時間把他想發出的消息(短信)送抵到你的手機上。很顯然,這群人的人數是有限的,而QQ上麵的大部分人都不能獲得這個“親密授權”。

類Kik和QQ實際最本質的區別是兩個不同級別的交際圈子。QQ的圈子更大了,是可以不斷膨脹的,親友、網友、陌生人都可以往裏麵裝。但類Kik的圈子是受控的,僅僅是你QQ上某幾個最親近的人才被許可的。正是這個區別,決定了現在騰訊微信正跑在一個錯誤的商業運營策略上。

微信錯在哪裏?

微信是騰訊公司的產品,等於是銜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在出生伊始,就被賦予騰訊家族的支持。微信這個類Kik產品和它的老師Kik或者同學米聊等相比,商業策略上有幾個特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