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鄒繼超比成是調皮搗蛋的淘氣包,而鄒繼群就是穿著漢服在讀《孔子》的儒生。
“小爺,在知道你來重慶之後,我大哥囑咐我一定要照顧好你。本來還以為咱們的第一次見麵會在幾天之後,沒想到今天小爺竟然主動來尋我了。”鄒繼群開了個玩笑。
我之前並不知道鄒繼超有一個弟弟,而且他弟弟就在重慶南山之上,我怎麼可能來主動尋他。這一點鄒繼群也知道,我們的這次見麵純屬是巧合而已。
鄒繼群和我聊了很多,大多數就是他在韓國時候的事情。
他說,他對道術的興趣遠遠少於他對做菜的興趣。
不過,在鄒繼超的影響之下,他還是多多殺殺學了一些道術。
之後,他便遠赴韓國,在那裏他學習了很多。他找了一個韓國的師傅學習做韓國料理,同時,他的茶道也是從那位師傅那裏學來的。
他出師之後,他的韓國師傅曾經再三挽留他,讓他留下了幫忙打理店鋪,而他師傅也有一個和鄒繼群差不多年紀的女兒。你們懂得,師傅很看好自己的徒弟,自然而然的就像讓徒弟變成自己的女婿。
這在中國古代很常見,一個窮酸書生落榜,走投無路的時候被酒樓的老板收留,一來二去書生就和酒樓老板的千金對上眼了。之後,窮書生平步青雲,娶了酒樓老板的千金,接管了酒樓,從一個窮酸書生變成了大老板。
咳咳,扯得有點遠。
不過,正在店裏麵忙碌的女人就是他師傅的女兒。
“當年,我執意要回國,結果恩秀非要跟著我來華夏。我們兩個先是遊遍了華夏的大好山川,之後我們選擇在重慶定居,開了這麼一家韓國料理。”鄒繼群的目光看向了廚房裏麵正在忙碌的妻子。
“你們的手藝不錯,為什麼不去租一個大一點的店麵來呢,那樣應該生意會好很多。”
剛剛我已經嚐過了鄒繼群的手藝,好吃的沒話說,絕對是正宗的韓國料理。
鄒繼群眼神充滿了愛意,看著自己的妻子。
“我們不缺錢,錢這種東西夠花就好,我們享受的是這種寧靜的生活。恩秀喜歡看客人吃了我們做的料理之後的笑容,我們就把店開在了學校附近。這樣,平時不開店的時候,我們兩個偶爾也會跑到學校裏麵聽課。我們專門挑一些傳統的文化課去聽。恩秀說,她越是了解了華夏的文化,她就越喜歡這裏。”
確實,大學裏麵就是這樣,不管誰願意來學習知識,老師們都是不會拒絕的。
隻是,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隻會想盡辦法去逃課,還真沒有幾個會願意蹭課去的。
聊了這麼多,我覺得我們兩個對彼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這裏離學校這麼近,而且鄒繼超偶爾還會跑到學校裏麵去,他肯定會發現了南山上的異常。
“你來了這麼久?難道你對學校裏麵發生的怪事就不感興趣嗎?你有沒有發現什麼?”
這所學校不簡單,我始終覺得,這所學校從一開始建成就是帶著其他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