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咐常凱等人前去征兵之後,李宣就在武德殿內來回踱著步子思忖起來,眼下暫時應該沒有性命之憂,可以考慮下一步的發展。畢竟長安城四麵皆敵,一不小心就被人劫持了。雖然現在中央政府名義上可以號令藩鎮,但是遵不遵守可全看地方了,一般是封官許願可以,要求出糧出兵不行。
現在大唐皇室實際控製的地盤隻有京畿道的長安、同州、邠州、華州四州三十五個縣,京畿道的另外兩州讓李昌符所占據,實際控製人口約一百五十萬左右。
作為一個現代人,比較難以理解古代這麼大的地方為什麼就那麼一點點人口,後世華夏的一個大縣可能就有一百萬人口,一個地級市起碼有幾百萬人。
而古代由於新生兒存活率低、人口死亡率高、以及糧食供應不足、戰亂等原因,人口一直沒有大的增長,直到清朝中期華夏人口突破兩億大關。
至於發展方麵,“高築牆、廣積糧”這六字方針還是可以的,但是基於現實情況,還要加上“多練兵”這三個字,要不然發展的再好也是給別人做嫁衣。在亂世,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無農不穩,無商不富,在封建社會裏,就要遵循社會的基本規律,金手指固然好,但是威力畢竟有限,不可一蹴而就。該發展還是要發展,要不人家一封鎖你什麼也買不到。就像西班牙從美洲運回了巨量的白銀,到後來卻便宜了英國人,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提到農業,李宣想到馬上就要到春耕的時節,那些在長安召集的市民,通過測試以後,達不到標準的老弱病殘之類的市民可以安排屯田,或者是興修水利建設的輔兵之類的工作。這樣既能夠給他們一份生計,也是後備的兵源補充。
因為李宣都是付給報酬,與無償的徭役不同,想必不會給百姓帶去壓力。而輔兵們掙了錢,也一樣需要消費,衣食住行哪樣都要花錢,這樣就刺激了經濟的發展,拉動內需。後世美國的金礦附近都能興起一座小鎮,南非更是建了一座叫約翰內斯堡的城市,李宣這個移動的人形金礦表示不會比他們差。
而商人就是負責做配套工作了,需要把李宣需要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送到長安來。據說大唐的許多商業都壟斷在五姓七宗的世家豪門手上,雖然李宣與崔胤交惡,但是崔家並不能完全代表五姓七宗,光是崔家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畢竟不是人人都與錢有仇,看在錢的份上,會有人與皇帝做生意的。
李宣決定成立一家商號,一來可以為長安城采購自己需要的物資,化被動為主動,比如現在就可以去西北買馬騾牛羊、去江南采購糧食;二來可以順便探聽沿途勢力的情報,李宣前世的記憶隻是知道曆史發展大概的方向,具體的情況也不清楚,而且因為他的到來世界會發生改變也說不定,畢竟原來的曆史是壽王登基;三來可以幫助李宣收羅人才,各地多少有些懷才不遇的賢者,正好收羅旗下,可謂一舉多得。
比如這個時候還不出名的王彥章、羅隱、皮光業、顧全武等人,能夠網羅來的網羅,不能為我所用的幹掉,反正不能便宜別人。
其中羅隱的某些警句後世頗為著名,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等等,據說他屢試不第,可以說是憤青一枚。這樣的人,如果李宣將他招來重用,王霸之氣一放,是不是應該感激涕零納頭便拜?
不過比較頭痛的是,長安城周圍的勢力有七家,其中李克用與秦宗權的勢力較大。李克用據河北;秦宗權據許、蔡;李昌符據鳳翔;王重榮據蒲、陝等等。除了李克用,李宣覺得都是渣渣,因為基本沒有在曆史書上看到過這些渣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