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概述
中醫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獨特的治療方法之一。它是運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體的某些部位或穴位,被動地活動肢體或關節,來達到治病或保健目的。由於方法簡單易行,療效好,有時還能取得病,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人們稱它為“按摩奇術”。
按摩療法,不但醫生可以用來治病,而且病人也可自行按摩,進行自我治療;亦可用於養生保健,延年益壽。
按摩療法是人們在與病痛的長期鬥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隨著中醫學的發達而逐漸完善。例如,人們在生產勞動中,不慎受傷,自己或別人用手撫摸按壓,可以減輕疼痛;
用手揉捏推按,可以消腫,這樣慢慢地積累經驗,便產生了按摩療法。後來又根據中醫的經絡學說,點按某些穴位,進一步提高了它的療效,從而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按摩療法的作用和原理,進而推動了按摩技術向前發展。
按摩療法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黃帝內經》中就有按摩治療痹證痿證、胃痛等病的記載。可見,當時按摩已成為醫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漢書·藝文誌》中,曾記有我國第一部按摩專書《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可惜這本書已經失傳。
到了魏、晉、隋、唐時期,在太醫院(專為皇帝宮廷診病的醫院)同設立了按摩科,並有按摩專科醫生——按摩博士,而且治療的範圍也很廣泛。例如《唐六書》中記載,按摩能治療風、寒、暑、濕……引起的疾病。當時“導引”術也很盛行。所謂“導引”術,實屬自我按摩一類的保健方法。關於這類方法的治療經驗,除了一些按摩專書以外,在一些比較重要的醫學書籍中也都有記載,例如《諸病源候論》就是。雖然它是一本有關病理論述的專著,但在每卷束都附有導引按摩等療法。可見當時對它何等的重視。不僅如此,從唐代開始,按摩療法還傳至朝鮮、日本等國,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
宋、金、元時期,按摩療法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了。它不但用以治療“損傷折跌者”而且用於婦科的“催產”和其他四科疾病。同時,對於按摩手法的分析和研究,也日趨深入、細致。
到了明代,不僅設有按摩科,而且在小兒按摩治療方麵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類似《小兒按摩經》這樣的專著,就有幾部。《小兒按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按摩書籍。當時,按摩療法在民間流傳很廣,如《香案牘》一書中曾記載:“有疾者,手摸之輒愈,人呼為摸先生”。意思是說,有病之後,用手按摩可以治愈。所指的“摸先生”,就是指的民間按摩醫生。
按摩療法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到清朝時期,由於封建製度的腐朽,以及醫學界的相互排斥。那些自認為“大方脈”的“正統”醫生們,胡說按摩是“醫家小道”,“有傷大雅”,不能登“太醫院”之堂,於是按摩便被趕出太醫院的大門。但是,按摩的保健作用和奇妙的療效,是不能抹殺的,它仍然在民間廣泛地流行。按摩療法雖然遭此打擊,但並未阻礙它的發展。如《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推章秘書》、《保赤推章法》、《厘正按摩》等書的出現,便是很好的例證。而且在《醫宗金鑒》一書中,還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治療之八法,一直流傳至今,且具有相當的實用價值。
目前醫院不但設有按摩科,有專職的按摩醫生,而且治療的範圍也由一般跌打損傷等常見病,擴大到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疑難症,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按摩對於運動創傷、舞台創傷治療,以及自我保健等也都有新的進展。近年來,按摩不但應用於臨床治療,而且還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按摩療法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按摩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運用按摩治療疾病,已有兩三千年的曆史,療效是好的。但按摩究竟有什麼作用?從中醫的理論來說,按摩具有調理陰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通利關節等作用。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具有如下作用:
一、調節功能
所謂調節功能,就是中醫所說的調理陰陽、氣血和胃腸的功能等。中醫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由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所組成。而這些基本物質又分為陰陽兩大類。由於陰陽的相對平衡,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由於外界因素(例如各種外傷或跌打損傷),或是內在因素(例如情緒的變、化、飲食失節等)的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失調,就會出現陰陽不平衡的狀態,進而產生疾病。如果進一步發展,或致病因素強烈,則會出現“陰陽離決”(陰陽分離)的狀態,人的生命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甚至終結,即《內經》中所說的“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所以,中醫對於疾病的看法,從實質上說,就是“陰陽失衡”。正如《類經》中記載的那樣:“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所以,在治療時,從整體上來調節人體的功能,是抓住了根本和要害。
調節陰陽、氣血、髒腑功能,其目的都是使之恢複平衡。正如《內經》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