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寧藩襲封寧王的有:寧獻王朱權、寧靖王朱奠培、寧康王朱覲鈞以及朱宸濠。朱權之子朱磐烒,永樂二年封世子。正統二年薨。以子奠培襲封,追封王,諡曰惠。
初代
寧獻王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10月12日),字臞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臞仙、大明奇士,原籍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齒序第十六子,卒諡獻,又稱寧獻王。
朱權15歲時,朱元璋為防禦蒙古,封朱權於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製沿邊兵馬,稱寧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
影視劇中寧王朱宸濠(沈曉海飾)劇照1(19張)年)朱棣進軍南京,發動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前,脅迫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南京後,與他分天下而治。經過四年戰爭,朱棣打敗建文帝,奪取了政權,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朱權恃“靖難”之變有功,頗驕恣。朱棣即位後,非但隻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還將朱權從河北徙遷至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朱權時年25歲。
朱權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學者,修養極高,被改封南昌後,深感前途無望,即韜光養晦,托誌衝舉,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結交道家第43代天師張宇初友善,拜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朱權於南昌郊外構築精廬,曾於西山緱嶺(今屬南昌市)創建道觀與陵墓,成祖朱棣賜額“南極長生宮”。所撰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成書於正統九年,收入《續道藏》。
朱權多才多藝,自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老諸術皆具,且戲曲、曆史方麵的著述頗豐,有《漢唐秘
影視劇中寧王朱宸濠(沈曉海飾)劇照2(20張)史》等書數十種,堪稱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現存有《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作品和論著多表現道教思想。生平好宏裝風流,群書有秘本,莫不刊布之。
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中國現存最早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所製作得“中和”琴,號“飛瀑連珠”,是曆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說,按其順序和年代的排列為:寧、衡、益、潞。“飛瀑連珠”傳世僅一張,製琴人署“雲庵道人”。
朱權耽樂清虛,悉心茶道,將飲茶經驗和體會寫成《茶譜》,對中國茶文化頗具貢獻。
二代
寧靖王朱奠培,為朱權之孫。正統十四年(1449年)以世孫的身份繼承王位,弘治四年(1491年)薨。奠培是朱權嫡長子朱磐烒的嫡長子。朱磐烒死於正統二年(1437年),後因為兒子奠培繼承王位,被追贈為寧王,諡“惠”,為寧惠王。
三代
寧康王朱覲鈞,為奠培嫡長子。弘治五年(1492年)襲封寧王。弘治十年(1497年)薨。
四代
朱宸濠,
電視劇《機靈小不懂》中的寧王
是寧康王的庶子。初封上高王。因寧康王沒有嫡子,他於弘治十二年(1499年)襲封寧王。
影視劇寧王朱宸濠(孫興版)劇照(15張)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無道,集兵號十萬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師下江,攻安慶。四十三天之後,朱宸濠大敗,與諸子、兄弟一起為王守仁所俘,押赴南京,又引出朱厚照再次平定“叛亂事件”,廢為庶人,伏誅,史稱“寧王之亂”或“宸濠之亂”。自此,寧藩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