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好小孩的日常生活,小孩舒服,全家安心。
1.寶寶打嗝,一杯熱水就能平息
症狀:持續打嗝,呃逆
偏方:將寶寶抱起,喂一點熱水,並輕輕拍打後背;若打嗝頻繁、時間長,可用少量橘皮泡開水,待水溫適宜時飲用。
寶寶喝完奶後,有經驗的家長會抱起寶寶,讓寶寶的頭靠在自己肩頭,用空心掌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讓他們打一個響亮的嗝,以防止溢奶。這個防止孩子溢奶的動作,可以說是養育孩子的基本功之一。
如果小孩子喝完奶,持續地打嗝,則是因為孩子在喝奶時吸入太多空氣,造成脹氣現象。這個時候,大人不需要著急,輕拍孩子的後背,或輕揉孩子的腹部,都能有效地緩解打嗝,防止溢奶。
還有一些小寶寶,平常好端端地突然就打起嗝來,而且是持續性的,嗝聲也比較響亮。看著孩子難受的樣子,媽媽們往往幹著急。有一位我熟悉的媽媽曾經遇到這種情況,孩子才兩個多月,突然不停地打嗝,怎麼拍背都無濟於事,在不知所措時她打了我的電話。那時候正是冬天,我想,孩子在沒有喝奶時打起嗝來,可能是受寒涼引起的,於是叫她給寶寶喝點熱水,同時注意保暖,尤其是孩子的胸腹部要裹好衣被。由於那幾天降溫厲害,我還囑咐她在衣被外放一個熱水袋,可能效果更好。結果沒多久,小孩果然停止打嗝,甜甜地睡著了。
打嗝的原因很多,外感寒邪,內傷於胃,胃氣失去和降,俗話說是“喝了冷風”而誘發打嗝,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另一方麵,對母乳或吃的配方奶不耐受(消化不了)或吃了冷奶水,服過寒涼藥物,則氣滯不行,脾胃功能減弱,胃氣失於和降而上逆,同樣會誘發打嗝。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寶寶不停地打嗝是因為膈肌痙攣,橫膈膜連續收縮引起的。膈肌屬於寶寶的呼吸肌,膈肌運動是受自主神經支配的。孩子出生後一兩個月,由於調節橫膈膜的自主神經發育尚未完善,當孩子受到輕微刺激時,如吸入冷空氣、吸奶太快,膈肌會突然收縮,引起快速吸氣,同時發出“嗝嗝”聲。有時孩子打嗝的時間可持續幾分鍾,家長看孩子挺難受的,但其實打嗝對孩子的健康沒有什麼不良影響。一般情況下,孩子三個月大後,支配橫膈膜的神經發育趨於完好,打嗝的現象會自然好轉。
當寶寶出現打嗝時,其實家長並不要太擔心,通常隻要把寶寶體位放正,一會兒就會自己好起來。實在不行,也可以通過一些小偏方來緩解。
如果寶寶長時間打嗝,喝熱水沒有什麼效果,也可在開水中泡少量橘子皮,待水溫適宜時給孩子飲用。橘子皮有調暢氣機、化胃濁、理脾氣的作用,有助於止住嗝。另外,可用指尖在寶寶的唇邊或耳邊輕輕地撓癢,也可刺激寶寶的小腳丫,等到寶寶哭出來,打嗝也就消失了。用玩具或輕柔的音樂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使孩子“忘記”打嗝,也是一個好辦法。
注意,不要等到嬰兒已經很餓,或哭得很凶時再給他們喂奶,是避免寶寶打嗝的重要方法。吃母乳的嬰兒,如母乳很充足,喂奶時,應避免使乳汁流得過快。人工喂養的孩子,喂奶時也要避免急、快、冰、燙,讓孩子吸吮時少吞慢咽。每次吃完奶,都要及時給寶寶拍背。另外,如果是疾病引起的打嗝,用上述方法長時間沒有好轉,就要及時帶孩子上醫院就診。
2.小孩夢裏盜汗濕枕頭,試試浮小麥紅棗煎
症狀:生理性盜汗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浮小麥30克,紅棗20枚,加水煮湯飲用,每日一次,連服10天。
有些小孩經常在睡眠時出汗,汗水浸濕了衣服、枕頭,這種現象中醫稱之為盜汗。盜汗這個名字,主要用來形容汗出在夜晚,不知不覺間失去汗水,像被賊偷走了一樣。中醫稱汗為心液,如果汗被“賊”偷走太多,身體肯定會出現陰虛,所以不能輕視。
我們醫院的一位護工小梁,前幾年結婚生了個男孩,這孩子一歲多時常常出汗。特別是晚上,睡夢中總是汗流浹背。頭上的汗還不是很多,背上的汗水可以把衣服濕透,到下半夜才會好些。家裏人為此擔心,還帶孩子看過醫生,但沒檢查出什麼大問題。後來,小梁和我熟悉起來了,就私底下來問我。
其實,小孩盜汗並不一定是病態,絕大多數是生理性盜汗。尤其是睡後一兩個小時之內出汗,都是比較正常的。小孩子純陽之體,有時候因暑熱天,或穿太多衣服,都會出少量汗,這屬於正常生理的體征。因為小孩皮膚內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自主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如果孩子入睡前活動過多,或吃過東西,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會隨之增加。這些都可造成孩子夜間盜汗。
我告訴小梁,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首先是要消除生活中讓孩子出汗的誘因。比如入睡前不讓小孩做劇烈活動,也不要吃得太飽,或吃太多熱食物和熱飲料;睡覺時臥室溫度不宜過高,更不要總是怕小孩著涼,就給小孩穿很厚的衣服睡覺,一定要多觀察,穿衣蓋被都有適宜的厚薄。大人雖說操的心多些,但孩子就不用受罪了。
如果孩子的盜汗比較嚴重,也沒有明顯的誘因,可用浮小麥煎水給孩子喝,能有效止汗。即每天取浮小麥30克,紅棗20枚,加水煮湯飲用,每日一次,連服10天。如果沒有紅棗,也可以用浮小麥15克,熬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給孩子喝,同樣適用於小孩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覺出汗等症。
我還囑咐小梁,護理多汗的孩子,應注意勤換衣被,隨時用軟布擦身,或用點兒嬰兒粉給孩子撲,保持皮膚幹燥。孩子身上有汗時,應避免直接吹風,以免受涼感冒。多汗易造成陰津虧損,因此要多給孩子喝水,飲食要忌辛辣寒涼,以防止正氣受傷,汗出得更多。小梁聽了我的建議,回去給孩子煎浮小麥水,喝了十多天後,孩子夜間沒再出現盜汗了。
盜汗症名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一般孩子盜汗多因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所致,而浮小麥正好可治盜汗,養心生津。浮小麥是未成熟的小麥,由於放在水中不能下沉反而上浮而得名,含有大量的澱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浮小麥性味甘涼,入心經,有益氣除熱、止虛汗、退勞熱的功效。《本草綱目》對浮小麥功效的說明是:“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勞熱,婦人勞熱。”《本經逢原》也有記載:“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因此,浮小麥常用於治療虛熱多汗、盜汗、口幹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至於紅棗和紅糖,均屬溫和之物,是中醫常用的補益之品。紅棗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而紅糖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鐵、鋅、錳、鉻等,具有補血、散瘀、暖肝、祛寒等功效。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與浮小麥搭配在一起,既可護脾健胃,又可補血止汗。當然,這兩樣東西都有點兒甜味,小孩也喜歡喝。
不過,盜汗的原因多種多樣,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發現以上方法不奏效,那就要去醫院查明原因,由醫生對症下藥了。
3.濕疹過敏寶寶受罪,清瀝草爽身有奇效
症狀:小兒濕疹
老偏方:取25克清瀝草,放在800毫升左右的水裏,先泡上十幾分鍾,然後大火燒開,再小火煮20分鍾。煮好的藥汁冷了之後,用藥棉蘸汁,抹在孩子有濕疹的地方,每日三次。
小兒濕疹俗稱奶癬、濕毒,多發於兩歲內的嬰幼兒,是一種原因複雜的過敏性皮膚炎症。雖說隨著小孩長大,一般會自行消失,很少複發,可生濕疹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症狀,就是奇癢難忍,小孩非常受罪。有些寶寶後腦長了濕疹,睡覺的時候會不停扭動小腦袋止癢,結果最後會形成“枕禿”,一大片頭發都給磨沒了,你說那得有多癢!
這年夏天,我們小區的一個新婚媽媽生了大胖兒子,孩子剛兩個月時,長了很多小紅疹,瘙癢難忍,煩躁不安。孩子的爸媽看著孩子難受,心痛得不得了。給孩子用了不少藥膏,起初有效,沒多久又長出來了。後來,有街坊告訴孩子的媽媽我懂中醫,她馬上抱著孩子來找我。
對於濕疹,治療上一般強調消炎、抗菌。西醫一般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等藥物治療,雖然當時收效明顯,但易反複且不能長期用。中醫認為,這個病主要是孩子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濕熱內盛、脾虛血燥引起,許多中藥方以調理脾胃、清除濕毒為主。民間有很多偏方治療這個病,但也不要盲目用。比如用艾葉煮水洗澡的方法,對於陰虛火旺的孩子或由於濕熱引起的滲出型濕疹,就需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