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遇到緊急情況千萬別慌,許多實用老偏方都能救急。
50.小孩流鼻血別慌,吹吹耳朵就能好
症狀:鼻子因為碰撞、幹燥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鼻出血
老偏方:將患者的耳朵稍稍撐開,對準耳道緩緩地吹一口氣,重複吹氣2~3次即可止血。一般左鼻出血就吹右邊,右鼻出血就吹左邊,或兩邊耳朵都吹。
小孩流鼻血的時候最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用紙巾或棉花塞住鼻子,然後在額頭上冷敷,不過有時候如果手邊沒有這些材料,要怎樣徒手止住鼻血呢?有幾個老偏方就有這種“神奇”的功效。
實習時我曾和同學去農村拜訪一位老醫生,這位老前輩在農村基層工作了一輩子,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和同學都想去學習一下。去到他家時,剛好有個小孩因為摔了一跤,手臂擦傷,來找他處理。老醫生正忙著給別的病人針灸呢,我就替那個孩子處理了一下傷口,看到他還不停地流鼻血,我就問老醫生有沒有冰塊,想給他冷敷一下來止血。老前輩笑了,說農村除了冬天,冰塊還真不容易找,不過治這個也用不著。
他一邊給他的病人針灸,一邊讓小孩坐下,把頭向前伸,然後用手指撐開小孩的耳朵,慢慢往耳道內吹氣。我在旁邊看呆了,不知道他到底在幹什麼。給小孩的耳道吹氣時,他因為癢,脖子忍不住縮了幾下。吹完氣後,我看見小孩的鼻血已經止住了,老醫生讓他在一邊靜坐,自己又去忙活了。過了一會兒,看看鼻血沒再流,那小孩就自己走了。
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我問老醫生,他卻不告訴我,讓我自己回去想,說這個道理並不難。我回去後查了不少資料,有些醫學文獻也記載過這種止鼻血的偏方,而且經過臨床驗證,有不少病例都能迅速止血。但吹耳朵和止鼻血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說,兒童流鼻血的原因大多是意外碰撞,或者因為天氣幹燥、炎症、上火等原因,導致鼻黏膜的微細血管受損而出血。常用的冷敷、堵塞、捏鼻梁的方法是使鼻黏膜的微細血管收縮、壓迫血管,達到止血的目的。而耳道內有什麼東西是和鼻子的毛細血管有關聯呢?
我想到了耳道的內耳神經,當時老醫生給小孩的耳朵吹氣時,他因為覺得癢就縮了縮脖子,這種下意識的反應在很多人身上都會有,當耳道的內耳神經受到氣流的刺激時,就會引起其他神經的收縮和反應,從而出現一些反射現象,例如縮脖子就是脖子周圍的肌肉出現反射性收縮。那麼鼻腔內的神經,可能也在內耳神經受到刺激時出現了反應,引起鼻腔內的血管收縮,起到止血的效果。
老醫生不告訴我們,並不是怕泄漏了什麼要緊的秘方,而是想讓實習的學生們自己動腦,這樣得來的知識才可能更深刻。
小孩出現流鼻血的情況時,家庭的應急處理是先讓孩子坐好,頭向前傾,注意不要仰頭,這樣容易使鼻血倒流進鼻腔、口腔,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嗆到。家長可以捏住小孩的鼻梁,用冰袋、冷毛巾等冰敷額頭,使血管收縮。如果是在戶外或一時沒有這些材料,也可以采用這種吹耳朵的方法。鼻血止住後,要告訴孩子不要去摳鼻子內的血塊,如果采取應急方法後仍不能止住鼻血時,就應盡快送院治療了。
51.高熱驚厥先莫慌,趕緊掐指甲根救急
症狀:發熱導致的全身抽搐
老偏方:以指甲按壓小孩中指的指甲根下方,即可退熱解痙。
小孩發高燒的時候,有時候會出現全身抽搐、肌肉緊張、牙關緊閉的驚厥現象,看著就讓人非常揪心,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這時應該要怎麼處理,隻能幹著急,但其實遇到這種情況,使用一些簡單的老偏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記得剛參加工作不久,有一天輪到我去急診值夜班,一個小孩因為發高燒送過來,不久後出現了全身抽搐、牙關緊閉的情況。小孩的家長很緊張,我也急急忙忙地去準備退熱解痙的藥物,沒想到回來時,小孩的抽搐已經好了,原來是急診科的護士給小孩進行了處理,而她使用的方法隻是掐了下小孩的中指指甲根。護士告訴我,這是她老家治療小孩急驚風的土方法,但是非常有效,一掐一個準。
我後來去查閱相關的書籍,發現這種掐按手指周圍的穴位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的方法還有好多,例如按中指指尖的中衝穴、十宣、四縫穴等。在中醫上來說,這些穴位具有清熱瀉火、開竅豁痰、平風定驚的作用,除了治療高熱驚厥,也可用於治療昏迷、中風、中暑的症狀。
小孩高熱驚厥,俗稱為“急驚風”,中醫認為熱盛生痰、痰盛生風,小孩因為感受外邪,入裏化熱,熱極生風,擾亂心神,從而出現驚厥抽搐的現象,因此治療小孩驚厥,按壓或針刺指甲根、中衝穴、十宣穴、四縫穴這些地方,就是取其清熱豁痰、定驚熄風的作用。
而從現代醫學來看,高熱驚厥的病因是由於體溫上升,刺激到中樞神經,使大腦運動神經元釋放異常的信息,導致全身肌肉緊張痙攣。掐按中指指甲根部這個老偏方,原理就是通過刺激手指上豐富敏感的神經,使強烈的痛感迅速傳遞到中樞神經,大腦的中樞神經為了鎮痛,就會發出信號,使肌肉鬆弛,因此就能緩解高熱驚厥引起的肌肉緊張和痙攣。
小孩高熱驚厥出現全身緊張抽搐時,很容易咬到舌頭,同時因為神經元細胞興奮,容易導致腦部損傷,所以這時應采取一些急救措施。先讓小孩平躺,將頭向後放,以防咬到舌頭,同時采取降溫、解痙的措施,當症狀緩解後,可繼續采取降溫、抗感染的治療方法。
高熱驚厥引起的抽搐、抽筋,可以用以上的方法來緩解,平時小孩如果因為運動過量、疲勞過度、缺鈣、血液循環不暢,引起了腿抽筋等症狀,則可以用另外一個簡單的辦法來處理,就是馬上站在地上,腳底全部平貼地麵,盡力保持幾分鍾。一般來說,一兩分鍾就會消除抽筋的症狀。
腿抽筋的原因其實就是腿部肌肉痙攣收縮,當肌肉受到寒冷刺激、劇烈運動、疲勞過度、缺鈣、血液循環不暢時就會引起腿部肌肉強烈收縮,導致出現抽筋的現象。雙腳貼地站立的方法,其作用原理就是拉伸肌肉,緩解收縮,就如同彈簧向中間收縮時,我們在兩端用力將其打開一樣。人的肌肉比彈簧柔韌多了,這樣做是非常簡便有效的。
52.小孩磕碰傷,兩招就搞定
症狀:程度較輕的急性軟組織挫傷
偏方:
①用手指或者手掌壓迫受損部位1分鍾,壓迫的麵積要大於受損麵積。當出現皮損情況時,壓迫距傷口5毫米的兩個遠端。
②取一個中號保鮮袋,裝入水和冰塊,水和冰的比重大致按2:1。注意在離開水麵一段距離處紮緊袋口,外麵再加一個保鮮袋紮好,於挫傷部位冷敷,不要超過30分鍾。取下冰袋後間隔5分鍾,替換另一冰袋。
幾個月前,一個幼兒園的老師找到我,希望我能夠教她一些緊急處理小朋友磕碰摔傷後,軟組織挫傷的辦法。因為幼兒園的小朋友比較多,大家在一起玩,做遊戲或者追打或者不小心時,難免會摔到碰到,小孩子的肌膚又特別嬌嫩,很容易一下子就青一塊紫一塊。孩子們的家長看到心痛不說,老師們自己看到也很難過,覺得自己的工作沒做好。
於是我問她之前這種情況是怎麼處理的,她告訴我,都是用“揉揉包散”的方法,一邊安慰小朋友,一邊幫他們揉揉,將可能出現的青紫包塊揉散。有時候有效果,有時候反而越揉青紫的地方越大。
是的,這種“揉揉包散”的方法,很多家長在孩子摔到碰到的時候都會用,但效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是因為在小孩子們摔到碰到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軟組織挫傷,出現青紫塊,實際上是他們的皮下小血管破裂,出現的瘀血、水腫。而這種有一定力度的揉包,一方麵會因為摩擦使皮膚受熱,血管擴張,反而加大了其出血量,使腫塊加大;另一方麵,揉擦時不同部位受到的外力擠壓,又會把血管中的血液壓迫出血管,使症狀加重。
我向她說明這種方法的錯誤原因後,告訴她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壓迫和冰敷。遇到程度較輕的軟組織挫傷(如皮膚、皮下組織挫傷)時,可以用壓迫法。這種方法簡單易行,非專業人員也容易掌握,效果很好。那就是當小朋友受傷後,立即用手指或者手掌壓迫其受損部位一分鍾,壓迫的麵積要大於受傷麵積。而如果出現了皮膚破損時,就壓迫距傷口5毫米的兩個遠端,不要移動位置,使血管斷端馬上閉合。這樣可以避免滲出的血管內容物對神經末梢的刺激,從而減輕疼痛,又能直接減少出血,加快止血,預防皮下出現瘀血、水腫的情況。
在使用壓迫法時,如果手上沾些冷水效果會更好。當然這種壓迫法應該在發現幼兒摔傷碰傷時立即使用,如果等到血液已滲出血管外,效果就沒有那麼好了。如果這個時候有外傷,還應該用創可貼或者雲南白藥藥粉另行處理。
老師聽了有些高興,又有些擔心,因為小朋友發生情況時,很難保證老師都在現場,尤其是一些小磕碰,小朋友自己也不叫,發現的時候,身上往往已經青紫了,這個時候壓迫法既然不管用,那什麼辦法會比較好呢?
我笑著告訴她,如果是在磕碰發生24小時之內,就可以用冰袋來冷敷處理了。幼兒園小孩子磕碰的情況比較普遍,平時準備些冰袋是非常有必要的。萬一沒有,也可以立即用保鮮袋來替代。說實話,我自己在家都是用保鮮袋來自製冰袋,效果比大多數市售的冰袋還要好。方法如下:取一個中號保鮮袋,裝入水和冰塊,水和冰的比重大致按2:1。注意在離開水麵一段距離處紮緊袋口,外麵再加一個保鮮袋紮好,於挫傷部位冷敷,不要超過30分鍾。取下冰袋後間隔5分鍾,替換另一冰袋。另外需注意,為避免刺激皮膚,最好用毛巾或布將冰袋包起來敷在挫傷部位。
這種方法很實用也很方便,可以說得上是壓迫法的升級版了。因為臨床實驗發現,冰敷可以使軟組織受挫傷麵快速降溫,從而使毛細血管收縮,減輕了受傷部位的充血、出血。同時,較低的溫度,可以抑製細胞活動,使神經末梢敏感性降低,從而減輕傷者的疼痛,還可以使毛細血管收縮,解除壓迫而止痛,低溫還可以降低細菌的活動能力和抑製細胞代謝,從而製止炎症化膿和擴散。但如果出現青紫24小時後,那就需要用溫水熱敷患處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而使瘀血消散了。
學到這兩招之後,老師的神情顯得輕鬆多了,如果能及時處理好孩子們的傷痛,即便家長有怨氣,也不會生太大的氣了。我告訴她,壓迫法也好,冰敷法也好,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細致、認真地關心小朋友的日常生活,防止他們受傷。
大約一個月後,老師給我打了電話,告訴我她成功地活學活用,用壓迫法處理了一個從椅子上滑倒在地上的小朋友的傷情,很成功。電話中,她的語氣很開心,也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