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誌偉:中港貨運路 業界服務情
人物專訪
作者:楊舒霞 陳思琦
【人物簡介】
蔣誌偉先生,1955年出生,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粵港貨運大聯盟發言人、新界西北露天倉大聯盟召集人、運輸業關注燃油價格聯席會議發言人。早年,他隨母移居香港,從事的士司機,1983年擁有自己的的士,1988年成立運輸公司專門運送建築材料,1994年在落馬洲設立貨櫃場,1997年參與並成為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是經落馬洲來往內地及香港兩地貨運業界的代表,致力關注業界權益。
中國香港,聞名遐邇,各行各業,人才薈萃,人才輩出。這裏,曾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轉口貿易港,百年來培養造就了一代代貨運界人才。
作為跨境貨櫃運輸業的領軍人——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誌偉先生,白手興家,從一名的士司機開始,在貨櫃運輸行業耕耘數十年,置得自有貨櫃場,旗下司機高峰期多達三十多位;他敢言敢做,矢誌維護中港貨運界權益,尊為業界代表,深得同行尊重、愛戴。
白手起家
一生辛勤換取半生榮光
5歲時,蔣誌偉先生跟隨母親從上海移居香港,雖然在說起普通話時仍帶有一點上海腔,但他已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勤力、踏實、有理想、敢冒險。年輕時,不怕吃苦的他當了一名的士司機,每天早出晚歸,像大多數香港新移民一樣,雄心勃勃,對未來充滿期望。作為一名普通的的士司機,他技術嫻熟、待人真誠熱情,很快擁有了大批的老顧客,平常坐車時都坐他的車,亦讓他的事業步步高升。
29歲,蔣誌偉先生從一無所有的年輕人,成為了香港市區的士車主,亦是同齡人眼中羨慕的對象,不過,僅當一名的士司機他並不滿足。上世紀80年代,正值香港建築行業迅猛發展時期,這時,專開的士的蔣誌偉先生嗅到了運輸行業的商機,借助多年來在運輸業結下的人脈,在1988年成立運輸公司專門運送建築材料,花了五年的時間,完成了從開的士到開公司的轉換。
眾所周知,因種種曆史原因,香港一躍成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一直作為中國大陸進口貿易的通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大量香港製造商湧入珠三角一帶,為深港兩地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展開了一片廣闊天地,同時為蔣誌偉先生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發展機會。投身運輸業大軍數年的蔣誌偉先生,捕捉市場的細微變化,他不滿足於運送單一的建築材料,轉身投向了整個貨運行業。1994年,他在毗鄰深圳的落馬洲設立貨櫃場,專注於中港兩地貨運。他回憶道,當年在香港開跨境貨櫃車成為一門十分“吃香”的職業,在1997以前,有些司機的薪水更高達四五萬元,令當時的一些白領階層都望塵莫及。而當時,在蔣誌偉先生公司就職的司機就多達30多位,由此可見香港物流業的蓬勃發展。
孔子說:變則通,通則達。蔣誌偉先生發展個人事業的過程,正好印證了這一句話,亦給那些正在創業的人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
上下求索
維護業界權益不言悔
帶著對未來的熱切期望,蔣誌偉先生從無到有,完成了事業的積累,他身上那種可貴的奮鬥精神,對業界是一種鼓勵,與此同時,這一刻,他沒有忘記同行,而是放更多精力在行業的健康發展中。
1997年,香港回歸。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許多富有曆史性意義的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專注於中港兩地運輸業界權益的——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在蔣誌偉先生等諸多業界有識之士的組織下誕生。
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的成立,凝聚和團起業界力量,積極關注中港貨櫃運輸業的大小事務,猶如為香港的眾多貨櫃車車主、貨櫃車司機、搬運工等業界人士組建了一個溫暖的家。身為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的一員,蔣誌偉先生大力維護業界權益,曾針對油價、油稅等問題敢說敢言,深得業界的擁護,次年被推任為該會主席。
當下仍有許多問題困擾著業界,其中一部分是因缺乏溝通而造成的,他指出,這需要相關部門與運輸業保持良性的交流,深入了解業界,從實際情況出台相關政策措施,他建議:“對違規司機應有既定罰則,例如可訂明違規司機首次違規罰款若幹,再犯可能加重處罰,而所有罰款應交銀行政府賬號內,而非私人企業。”他建議中港兩地多進行民間交流,實現營運車司機駕駛證執照互認等惠民政策。
今年,已是蔣誌偉先生加入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的第十八年,亦是他擔任該會主席的第十七年,由於處處從業界實際利益出發,辦事公正公明,深得業界的擁護,更被選任為粵港貨運大聯盟發言人。
粵港貨運大聯盟,由九個貨運業和物流業工會及商會組成,集結了業界大批精英骨幹,形成一股強有力的行業力量。站在更廣闊的平台上,蔣誌偉先生一如既往的兢兢業業,扮演著服務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