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依然內容為王(1 / 1)

媒介依然內容為王

刊首快語

作者:權義

起筆這篇文章的時候,朋友圈中正在刷著兩則廣告:一則是新京報的征訂廣告,它是這樣寫的——我心永恒,無需澎湃;半天不到,澎湃這樣回應——若生命不澎湃,則永恒無意義。

北方的新京報是傳統媒體的傑出代表,它的影響力一直是我所尊重的。新生的澎湃是我所供職的單位,被譽為媒介轉型的新型代表。這兩個互踩的廣告顯示出當下媒介的生態環境,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較量也更加激烈。

今年,我從傳統的報紙來到了澎湃新聞網,朋友們問我最多的問題是:“你覺得紙媒會死麼?澎湃轉型能活嗎?”這對我來說基本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我已經服務傳統媒體10年,媒體轉型也已經談了將近10年,至今也沒有特別清晰的答案。

對我來說,比較清晰的認識有兩點:

其一,在地鐵或者公交車上幾乎難以看到人們翻閱報紙,更多的人是低著腦袋看手機。互聯網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一新一舊的轉換,是這個時代的轉換。

新聞報道的生態已經被重構,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打破了原有的傳播通道。短平快的信息越來越擁擠於微博、微信朋友圈內,在傳統媒體的渠道中漸漸變得微不足道。

其二,無論紙媒還是新媒體,還都是媒介,隻是傳播方式不同,核心還是做內容。

前些天,我參加小米的新聞發布會。小米正式宣布陳彤擔任副總裁。雷軍說:“做硬件是我們工程師的強項,做內容我們不行,所以陳彤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作為互聯網思維領軍人物的雷軍的話,也應該給我們媒體人帶來思考。

傳統媒體人常問的一句話是:“你所生產的內容,瞬間就會被搜狐、新浪、騰訊等網絡媒體轉載,為他人做嫁衣,你的商業模式在哪裏?”

綜觀所謂的互聯網媒體平台,從虎嗅到36氪,從搜狐自媒體平台到百度百家,從微信自媒體聯盟WeMedia到微媒體聯盟Vmeti,這些平台的湧現,其實無非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聚合內容,提升平台的影響力。

傳統的商業網站也擔心內容缺乏的問題,尤其是紙媒拿起版權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內容權利時。於是,各大商業網站除了轉載新聞外,現在都紛紛建立自己的采編團隊。

新舊媒體融合,對媒體人來說是一個機會,但也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我們走多遠,都不要忘了為什麼出發。

權義:東方早報澎湃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