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水庫”是方圓數百裏最大的一個淡水庫區,七十年代初,經過幾次翻新修補,已經被附近的村民充分利用。水庫不僅是附近最大的淡水來源,也是幾條大河之中魚類的發源地。水庫修成之後,就一直受到各種保護,魚類也是禁止人工私自的大規模捕撈,不過卻允許垂釣。
水庫被幾座石頭大山環繞,山上種有著不少的樹木,每年夏天都會吸引不少人去庫區遊玩,既可以乘涼,又可以釣魚。
吃過飯,楚紅濤就立馬開始準備起來,用新鮮的小麥麩皮、雞蛋、米酒等材料做好魚餌,然後給那輛藍色的大型越野摩托車灌滿汽油。最後從儲藏室裏挑了幾套漁具出來。小叔大從小就喜歡抓魚,各種抓魚的材料準備的很充足,楚天也不客氣,從小叔的收藏裏挑了一根最結實的魚竿。
悄悄帶上自己精心配製的魚鉤和魚餌,坐上小叔的藍色哈雷,伴隨著機車的陣陣轟鳴,向著水庫飛奔而去。對於這次將要發生的“奇異事件”,楚天也是充滿了期待。
“東風水庫”是楚天所在那個市,最大的一個淡水水庫,幾乎連接著了市裏所有的大型河流,水庫自北向南,有幾十裏長,下遊最寬的地方也足足有幾公裏長。
水庫分布於陝省的安市,水域幾乎占據了川縣的大部分地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跟物力,在水庫的下遊建成了一條巨大的攔水大壩。之後水庫的水位不斷上升,裏麵的水產品越來越豐富,水質也變得更加清澈透明,最深的地方已經有五十米深。
東風水庫距離楚天的老家還是有著不少的距離,加上地域的限製,並不適合開汽車過去,所以選擇騎摩托車過去,一般需要兩個小時。
楚紅濤的車技一向很好,路上一路狂奔,速度幾乎就沒有低過八十邁,隻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抵達了陳小偉的家裏。
陳小偉是楚紅濤一年前認識的,家就在水庫附近,也是一名釣魚愛好者。楚紅濤以前經常來水庫釣魚,每次都是收獲寥寥,在一次釣魚中,認識了三十來歲的陳小偉,一番交流就成了朋友。陳小偉是個不善言談的人,楚紅濤卻是十分熱情好客,兩人在釣魚上,基本都是同來同往。
陳小偉並不是很喜歡吃魚,他隻是喜歡在空閑的時候帶著自己做的漁具去釣魚。
到達陳小偉家,氣溫還不算很高,楚天看了看時間,才十點半,這會吃中午飯太早了,簡單的商量後,兩人決定聊會再做飯,楚天想了想,就跟楚紅濤和陳小偉說道:
“小濤叔,小偉叔,我去附近轉轉,第一次來這邊玩呢”。
“別走遠,也不要亂跑,早點回來”,小叔也沒在意,楚天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就簡單的叮囑了下。
陳小偉也是勸道:“別往水邊跑,等會就做飯的”。
楚天當然不想兩位擔心,就很是順從的答道:“知道啦,半個小時絕對趕回來,不會跑太遠的,我就去地邊看看就回來”。然後慢步走出了陳小偉家。
來的時候,楚紅濤將車子開的飛快,他根本沒有好好觀察附近的風景,這會兒倒是有機會,正好四處走走,看看附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東風水庫”還在村子東邊的半山腰上,有一條不算寬敞的水泥路通向庫區,道路還算整潔,就是有些陡峭,步行的話,大概要半個多小時。
楚天從陳小偉家裏出來,並沒有去附近的田地走去,而是直接走向了村子東邊的“鴨河”。鴨河是水庫下遊的一條重要河流,在水庫沒有開閘泄洪時,水庫的水會通過西麵的一個不大的下水口,從半山腰上流下來,經過山澗,流入鴨河。沒有泄洪以前,大部分水流都會先經過鴨河,然後會在山下改變方向,改為自西向東流去。
走近鴨河,楚天才發現,鴨河的水流比自己想象的要大的多。他並沒有直接靠近河流,而是站在河流的一處高地,小心的往河中央望去:
河流兩邊都是石壁,河道有著不少人工鑿刻的痕跡,並不像其它地方見到那樣平整。上遊的水流通過河道奔湧而下,撞在河道兩旁的凸起的地方,濺起很高的浪花。怪不得叫“鴨河”,河水卷起白白的浪花,加上波紋,很像白鴨的翅膀。中間的水流相對穩定些,但是那深藍的顏色表示著水位並不算低。
考慮的一會,楚天還是決定近距離觀察水質的情況,他沿著河邊的大路往南走,直到看見一座三孔的橋梁,這座不算很大的橋梁橫在河流的上方,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中間一個大孔,大孔的上方又有兩個小孔,很像著名的“趙州橋”,自北向南的河水經過三孔大橋,分成了一大兩小三條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