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最能感悟母愛的年齡,在每一個人對童年的回憶中,母愛都是永恒的主題。《芳草斜陽》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歌頌偉大母愛的抒情短章。

文章的第一節,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出了一個童年記憶中的背景:遼闊而一馬平川的大草原、潔淨、澄澈而高遠的天空、小鳥的脆啼、遠方牧馬人悠揚的歌聲。這看似美麗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情境,為引發下文,展現“我”的迷失和母親尋子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作者運用了聯想回憶的方式巧妙地開頭,通過童年裏某一個場景來打開記憶的大門。在我們小學課本裏,《少年閏土》就是采用這種方式來引發下文的:“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都是借助眼前的景色,牽動內心情緒噴薄而出,之後借助想象把下文表現出來。

文章的第二節,作者轉入了敘事,言辭變得冷靜而沉穩。“令母親憂慮的是,我竟不會說話” 一句,順理成章地為以後故事發展的高潮打下了伏筆。

第三節, 作者刻畫出了一條帶有神祗性、充滿神秘色彩的河流:清冽的溪水、柔美的水草、五彩的礫石、自由的小蝦,還有金燦燦的太陽,這一切都閃著神靈的光芒,“我”正是被這樣一種閃著神靈的光芒誘惑迷失的。顯然作者想通過這些做一種暗示:也許誘惑“我”迷失的是一種讓人敬畏的不可知的神奇力量,受這神祗的力量支使,意誌是無法控製的,這就形成了一種注定的命運。

第四節至第八節,作者描述了“我”從迷失到清醒再到絕望最後到發出聲音的全過程,作者用一組不斷變化的畫麵,層層遞進,把讀者帶入畫麵,接受情緒的感染,讓讀者內心湧動驚濤駭浪。作者用活潑的文字,描寫了“我”心緒的不斷變化,憂急、害怕、絕望,直至驚心動魄地喊出了一聲“媽媽!”這一聲呼喊,多年後依然穿越時空,不斷地行走在“我”的生命中,動感極強。文章至此達到高潮,讓我們的心隨著“我”的心緒跌宕起伏著,完全進入了角色。

第九節是文章的“文眼”。那一聲驚心動魄的呼喚,讓母親出現了,合情合理:是對母親的難以割舍的依戀讓一個不會說話的孩子喊出了“媽媽”;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讓她在幾百米外就聽到了那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呼喊!這就是母愛的力量!

芳草、斜陽、母親打在草原上斜斜的影子、飄拂的長發、披散的衣襟、揮動的雙手,作者用傷感的刻刀雕刻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麵,這畫麵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定格成永遠的風景!情與景自然交融,意境廣闊。值得注意的一句話就是:“芳草,你能報償得了母親的三春暉嗎?”從這句話上可以斷定,“芳草”和“斜陽”是各有所指的,芳草是“我”,是天下所有的孩子;“斜陽”是母親,代表天下所有的母親,“將畢生的精力與關愛傾注於兒女”。

文章最後一節,情感進一步升華,引起讀者深思和共鳴:母親去了,墳塋被芳草掩沒,隻有那幅美麗的畫麵永遠定格在記憶中。時間流逝,但卻無法衝淡我對母親的思念:芳草依舊一茬茬地生長著,生生不息;斜陽天天如斯,將母親的身影投在記憶中那遼闊的草原上……

《芳草斜陽》是一篇構思精巧、形神兼備、文采華美、富有意境的美文,作者托物寄意,用木刻一般的淒迷畫麵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母愛的讚美。它的結構簡單明晰,語言清新明麗,雋永生動;節奏時而舒緩時而緊湊,好像一把豎琴流露出的一曲憂傷;也好像一條從雪山飛流而下的小溪,清冽、輕快,時而迂回緩慢,時而快速奔流。另外,大量通感、比擬、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使文章把詩一般的情緒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最終達到了節奏、語言、情緒、意境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