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壽星繡花鞋
在雲南保山市騰衝縣城郊的“疊水河”風景區內,人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見這樣一位身材矮小、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很少有人猜到,這位老人今年已有101歲了。她的名字叫楊秀鳳,1907年出生於保山市隆陽區柳上村,現居住在騰衝縣騰越鎮觀音塘疊水河128號,曆經了3個朝代。
年過百歲,繡花擺攤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周圍八九十歲的老人並不鮮見。但你見過年逾百歲,不僅身強體健,還能親手繡製繡花鞋的百歲壽星嗎?楊秀鳳老人不但能親手繡製小花鞋,每天還要親自去擺攤。她左手提一個小竹簍,裏麵裝著自己親手繡製的不同款式的小繡花鞋;右手拄一根拐杖,走起路來“踢嗒”作響,雖然步伐邁得小,但卻穩健有聲。她幾乎每天按時到固定地點擺攤,在向遊客兜售花樣繁多的繡花鞋的同時,她還帶給遊人健康的祝福和發自內心的微笑。
響亮祝福,聲傳很遠
提起騰衝賣小繡花鞋的百歲壽星楊秀鳳,騰衝縣一大半人都知道。在人們印象中,“100多歲的人了,閑不住”。她雖然聽力有些不太好,眼神卻好著呢。每天總是頭戴一頂用細毛線編織的灰色圓帽,在攤點上叫賣,而且聲音非常響亮。也不知從何時起,百歲老人成了一道風景,外地遊客到了騰衝,不僅要看大疊水風景,還要和老人合影,並買上幾雙她親手繡的精美的小繡花鞋做紀念。她正坐在一張小靠椅上,麵前,擺放著五六雙五顏六色、小巧玲瓏的小繡花鞋,老人一邊向人們展示省老齡委頒發給她的“百歲壽星”證書,一邊招攬著生意。一旦遊客購買了她的小繡花鞋,老人就會微笑著向遊客說:“祝你長命百歲、活一千歲、活一萬歲、又升官、又發財、無災無疾、萬事如意、兒孫滿堂。”響亮的祝福聲,遠遠地就能聽到。
百歲壽星,愛崗敬業
楊秀鳳老人有4個女兒1個兒子,她現在跟小兒子一起生活。她60多歲的小兒子王家寶和兒媳經營豆粉、卷粉的生意。孫子和孫媳婦管家理財和做飯。老人白天賣鞋,晚上挑燈夜戰,四五天繡一雙鞋,繡好以後自己拿去銷售。
雖然裹著小腳,但老人走起路來穩穩當當。疊水河景區的工作人員說,楊秀鳳老人的家離這裏有200多米遠,老人每次都是一個人來,從不讓人幫扶。有時候到景區旅遊的團隊和遊客多了,老人顧不得回去吃飯,她的孫媳婦就給她送來。“老人很敬業啊,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人員佩服地說。
她的“產品”由於做工精巧,有時一天能賣出十多雙。“每雙60元,平均每天的收入幾百元。”老人算起賬來可一點兒不含糊。有一次,一位導遊跟她開玩笑:“老奶奶,我去年來時你的鞋才賣50元,怎麼今年就漲到了60元呢?”老人風趣地回答說:“現在物價漲了,大家的工資也漲了,還不許我也調整價格嗎?”每天擺完攤回家後,老人把竹簍一放,就開始做另一個“功課”了。老人從懷中掏出錢來一張一張數著,“一百、兩百、三百……”邊數口中邊念,從她專注的神情看得出老人對每天的生意十分滿意。她的長壽奧秘,就是來自於這樣“自己動手,豐衣足實”的喜悅心情。
溫馨和諧壽自高
有一天記者專程登門拜訪了上海百歲老人蘇曉化,未進門就有鄰居羨慕地對記者說:“老壽星有福氣呀,女兒、女婿、外孫、外孫女個個孝順她,怎能不長壽?”跨進蘇老太太的房間,她正靠在沙發上閉目養神,滿頭銀絲的她穿一身幹淨的藍布衣褲,一看就知道是個特愛整潔的老人。
天天愛學習,雜誌不離手
蘇曉化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前清秀才,很能接受新思想。她給女兒取名“曉化”,寓意讓她成為蘇家第一個學習文化的女孩子。於是蘇曉化有幸進了私塾讀書,達到相當於高小畢業的文化水平。蘇曉化年輕時就很愛看書,《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書她都看過。如今眼力不濟了,放大鏡就成了她看書讀報的好幫手。老人的女兒是醫生,女婿是記者,家中少不了各種書報雜誌,其中,她最愛看的是《中國老年》《長壽》等刊物,可以坐在那裏靜靜地看上幾個小時。書本為她提供了許多養生保健知識,空閑時她就照書上說的伸臂、扭腰、跺腳,運動四肢。
飲食不挑剔,生活靠自理
也許是長期在淮北農村以山芋幹、玉米等為主食的緣故,老人的消化功能特別好。她對飲食從不挑剔,家人吃什麼,她也吃什麼。女兒、女婿知道她愛吃麵食,經常從單位裏帶回來饅頭、包子,節假日也常包餃子、餛飩,給老人換換口味。如今,蘇老太太雖然滿口無牙,但她用已磨硬的牙床咀嚼,照樣什麼都能吃,就連油炸春卷也能“磨”得動!生活在家人的細心照料下的蘇氏可一點兒都不糊塗,她從不單吃家裏人給她準備的飯,總是招呼大家一起吃,她有個習慣,要吃每個人都吃。不知是家人照顧得好,還是老人坦然的心境使然,原來已是滿頭白發的老太太,近幾年頭發還漸漸變黑了,胃口也越來越好,身體沒病,一天能吃五兩飯,水果能吃,肉能吃,米飯、饅頭能吃,連烙餅也能吃。
老人生活極有規律,每天拂曉,院子裏那棵廣玉蘭樹上的小鳥一叫,她就必定穿衣起床,午後睡上一個多小時,然後洗臉、擦身、洗腳,晚上9點左右上床。老人很勤勞自信,整理床鋪、倒便盆、擦身、洗腳,個人生活方麵她都不要家人幫助。
一副好心情,溫馨又和諧
都說“心情舒暢延年益壽”,此話一點兒不假。那年,相伴幾十年的老伴不幸摔傷去世,蘇曉化為此大病一場。回老家奔喪的女兒、女婿見狀,決定將母親接回上海同住。當時正值寒冬臘月,女婿脫去棉衣,背起裹著棉被的嶽母過車站天橋、上下火車,累得汗流浹背。在女兒家裏,蘇曉化幫助操持家務,帶領孫輩,把家事安排得十分妥帖。女兒、女婿孝敬老人的美德,在孩子們身上潛移默化,三個外孫兒女對外婆也是極其孝順。有時,媽媽對外婆說話聲音稍微大了一點兒,孫兒們便會站出來“維護”外婆。盡管他們的住房條件並不寬裕,但三代和睦相處,共享著一份溫馨。
今年5月20日是蘇曉化老人101歲生日。這天,女兒、女婿、外孫和從澳大利亞回來的外孫女婿一起準備了生日蛋糕為她祝壽,遠在美國費城的外孫女還給外婆寄來了生日賀卡。女婿把賀卡送到老人手裏,大聲地告訴她:“這是毛毛寄給你的祝賀!”老壽星捧著賀卡,望著桌上漂亮的生日蛋糕,樂得嘴也合不攏了……
重養生能長壽
福建順昌縣洋口鎮建民村的黃貞林今年105歲,看他那模樣,誰也不相信他是百歲老人。記者來采訪他時,黃老漢正好從街上買菜回來,手裏提著沉甸甸的菜,腿腳靈便,精神矍鑠,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思路清晰。他說自己平時很少生病,即使犯風寒感冒,吃些草藥也就好了,目前就是有點耳聾。
老人的養生之道是:
與世無爭。老人性格開朗,態度和藹,待人接物熱情,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小孩都是滿臉笑容,他說:“人不要生氣,氣會氣死人。”他很愛看書報與電視,不喜歡到熱鬧場所去摻和。他從年輕時就很會克製自己,很少與人吵嘴,更不會與人打架,與村裏人都和睦相處。
按時起居。老人出生在明溪縣的一個小山村,解放前家裏窮,自然沒有田地,長年替別人打工。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鑄就了老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對記者說:“勞動會長命,懶惰會短命。”至今老人還堅持自己到外麵走動,幹些力所能及的輕活。老人生活起居很有規律,晚上十點睡覺,早上六點半起床,午間稍微打個盹兒。
多食青菜,少食肉類。老人不偏食、不挑食,吃的食物很廣泛,粗糧細糧、瓜果蔬菜、葷腥素食,他都能吃,平時多以大米、青菜為主,有時也吃些麵食。據他的兒媳婦說,老人飯量很有節製,現在是每餐吃一碗飯,青菜吃得比較多。
戒煙戒酒。老人從來不喝酒,不抽煙,愛喝茶。一年到頭茶葉不斷,茶的來源也十分廣泛,他家裏經常放有雲南的普洱茶、福建的鐵觀音、杭州的龍井茶,還有全國很多地方的紅茶、綠茶、花茶、糯米茶等品種。他兒子為父親總結的一句話是:煙酒不沾口,茶杯不離手,少吃飯都要喝茶。
夫妻恩愛,家庭和睦。黃貞林的老伴謝冬妹,今年剛滿100歲,這對百歲夫妻共同生活了七十多年。在漫長的歲月裏,夫妻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體貼入微,白頭偕老。如今四代同堂,老人膝下共有兒孫32人,個個孝順老人,他過著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
健康快樂度百歲
成都市房管局退休醫生吳澤銘1904年出生在四川三台縣,現已103歲。1923年步入軍界,1924年赴上海同濟大學專攻醫學。吳老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從醫時間已有七十多年;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善治疑難雜症,被病人譽為“神醫”;他又是京戲迷,從十歲開始看戲的票友就很多,現在每周他仍然與戲友們唱上兩個半天。
他說:黨的政策好,我的生活好,我活得瀟灑,活得快樂。他步履矯健,還自己騎老年車到公園裏喝茶,去俱樂部唱戲。他現在耳聰目明,牙齒完好,看書寫字不戴眼鏡。他頭腦清醒,十分健談。經體檢,他的身體正常,沒有高血壓、肺心病等老年常見病。他胃口好,睡眠也好,很少起夜。專家們說,生活在熱鬧的大城市,這樣健康的百歲老人,實屬罕見。
老人一生曆經坎坷,因為他是從國民黨起義部隊過來的,所以在建國後曆次運動中都遭受衝擊。在如此逆境中為什麼還能長壽呢?吳老自己總結出下麵這些原因。
一是愛玩。他說,我這一生不貪財,不貪色,隻貪玩。我的長壽也許是玩出來的。無論事情再忙,環境再險惡,我都不在乎,照樣唱京戲、跳舞、打麻將、釣魚……玩使我忘掉了煩惱和憂愁,獲得了生活的快樂。
二是處世泰然。在得意之時心中淡然,失之時心中坦然,不動氣不生氣。他說他的經驗就是“逆來順受,以忍為高”,寫出了一本有滋有味的人生“五味書”。
三是助人為樂。他說,積德行善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應該做點善事和好事。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扶危濟困一直是他的宗旨,凡遇貧苦病人,一律免收就診費。朋友有困難,他總是盡力相助。他說,在別人困難危急之時,你盡了自己的力幫助別人,別人會高興。每想到這裏,自己也高興。
四是生活規律。他每天早晨6時就起床,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吃零食,不應酬,不吃請。吃的食物也沒有什麼禁忌,白菜苦菜、蘿卜黃瓜、雞肉魚肉,樣樣都吃。早晚以清淡為主,中午則葷素不限,晚飯講究少而精。
五是堅持運動。早晨起床後即開始晨練,數十年如一日。過去是打少林寺大紅拳,現在是甩手拳。年輕時喜歡邀約朋友爬青城山,外出釣魚。步入高齡後仍堅持步行和騎老年車。老人說,生命在於運動,長期堅持,必有好處;但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不能過度。
耕種能手李紅俊
回族老人李紅俊,家住河南省輝縣市,他生於1904年1月20日,已104歲高齡。老人如今耳聰目明、思路清晰,尤其是聽力甚好。
1.80米個頭的李紅俊,年輕時是村裏有名的耕種能手,那時他經營家裏的三十多畝地,年年都有好收成。90歲那年,他還到麥場上幫兒子舉鍁打場。逢農閑時,老人便經商補貼家用,他如今還清晰地記得他和日本人做生意的事。四十多歲時,他每天早晨起來背負十幾公斤的羊皮,步行三十多公裏到河南新鄉,把羊皮販賣給住在那裏的日本人。89歲高齡時,他還和外甥步行出遠門做生意。
老人育有五個子女,解放那年妻子病故,便一直獨身,如今五世同堂,有晚輩三十多口人。他輪流住在兒子和四個女兒家,因性情溫和,與世無爭,且豁達大度、樂善好施,在家庭和鄰裏中口碑甚好。老人講,當年他和弟弟分家時,弟弟看中了一塊好地,他對弟弟說:“家的田地你挑吧,剩下的我要。”弟弟感動得直流淚。平時遇上窮苦人,他都盡力給予幫助,從不與人爭吵,還不願看到別人之間不和睦。遇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爭吵,他會上前拉著孩子離開。
老人的生活習慣好,身體一直很健康。他胃口好,不挑食,最愛吃稀飯、豆麵和蒸饃,不太吃葷食,不喜歡吃辛辣。家裏人做什麼飯菜他就吃什麼,五穀雜糧樣樣都吃,他經常說:“雜糧裏麵營養齊全,多吃雜糧少生病”。老人向來睡眠好,因為他經常活動,既消耗了一定的體力,也加快了新陳代謝,所以每天都能安睡十個小時以上,還喜歡午休一兩個小時。老人不抽煙,也很少飲酒。一生中,老人幾乎沒害過大病。
老人高壽還有一大法寶,就是他自己的心態好,心情開朗,整天樂嗬嗬的。他喜歡與同輩和晚輩聊天,介紹和交流生產經驗,了解黨的富民政策,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總能保持勃勃生機,這些都表明他的心態是開放的。他家裏人口多,四世同堂,老人跟誰都談得來,與兒女談種田致富和管家理財的事,與孫子孫女談談學習和理想,隨時都能把家人說得樂嗬嗬的。由於老人早年流離輾轉的生活境遇,能深刻理解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懂得知足常樂,心態既善良又寬容,從不跟人計較什麼。村裏的鄉親有什麼大小事找他,他都經常出麵熱情幫忙,而且隨叫隨到,從不推辭。每天總是懷著一顆善良和高興的心態麵對生活,這大概是老人健康長壽的秘訣了。
健身養生不虛此生
在荊州市沙市港口碼頭的一排平房裏,住著一位從荊州市港務局退休的老壽星張銘。年近百歲的老人中等身材,腰不彎,背不駝,麵有紅光,令人驚訝的是:他臉上的皮膚很光滑,看不到老年斑,額頭的皺紋也出奇的少。乍一看,張老也就七十來歲的樣子,但他的實際年齡已經是104歲了。他戴著一副老花鏡,左邊的耳裏有助聽器耳塞,看來,聽力有點障礙。不過,經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老人能平安活到新世紀,這在荊州市還是不多見的。他的經驗是:
樂觀向上,正視疾病,有規律地生。
張銘說:我現在大的毛病沒有,小病一大堆,如:關節炎、氣管炎、腰痛、耳朵有點背、一隻眼睛做了白內障手術,視力不好……可我悠哉遊哉,心裏沒煩惱。雖然老伴早不在了,但兒女們孝順,我的退休工資有保障,孩子們又不要我負擔,還真是頤養天年啊。每天,我做做功、讀唐詩、養花、整理假山、品品茶,有時自己動手做點兒吃的或到老同事家串門。
從小愛運動,早餐很關鍵
張銘說:我能活到一百多歲,原因很多,這和我青少年時期注重體育鍛煉有很大的關係。我生在廣東中山縣,少年時,父親先後在上海、漢口謀生,我也離家漂泊,在這兩個地方讀書。我愛好體育,讀書之餘,我踢足球、打網球,還練過拳擊,是上海精武會的會員呢。我練過一年的跑馬,跑過兩年的馬場。我年輕時,煙酒不沾,不愛嫖賭,就愛體育活動,還喜歡侍弄花、鳥、蟲、魚。那時,跑馬場對跑馬師的早餐很重視,我們吃得好,營養也豐富。你知道都是什麼?一份牛排、一塊帶魚、四個煎蛋、一塊麵包、一碗麥片。1964年,我退休後,也根據那份早餐為自己定了份早餐:幾塊餅幹、一碗麥片、牛奶粥。
喜歡喝清茶,茶杯不離手
老人自小就有喝茶的習慣,除茶之外,其餘如白開水、礦泉水、飲料等很少喝。每天一起來,第一要務就是燒水泡茶,水要剛燒沸的,而不要暖瓶裏的。茶泡好後,慢慢地品上半個小時,才開始吃早餐。老人喝的茶不淡不濃,茶葉也不拘好壞,生活差時,用的茶葉差一些,如今,子女逢年過節或老人生日還買上龍井之類好一些的茶葉。老人泡茶用的水特別講究,必須是流動的河水,而不要井水。每天都要自己到山溝裏挑水,一是汲取自然界的清泉活水,二是達到鍛煉身體和呼吸新鮮空氣的目的。
所以他被左鄰右舍取了個外號“清泉老人”
子女有孝心,鍛煉有恒心
張銘說:我有六個兒女,現在,我的二女兒和女婿照顧我的生活。他們白天要照顧我的重外孫上學、吃飯,女兒不在這裏住,晚上,女婿陪我,睡在隔壁房裏。女兒每天為我燒好菜,放在冰箱裏。我每天吃三餐一點,中餐和晚餐我自己煮點兒飯,熱點兒菜。有時不想吃飯,就下點兒麵條。下午衝杯可可牛奶喝。晚飯後,女婿打來水,我自己擦澡、上床,練七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