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仙茅
本品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莖,其性溫熱,入腎經,能補腎陽,壯筋骨,古代醫家多認為仙茅的特點是“功專補火,助陽暖精”,所以,經常用以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精冷、心腹冷痛、腰膝酸冷、手腳發涼之症。
仙茅作為養生延年藥物,始於唐宋,也盛於唐宋。唐代李旬在《海藥本草》中稱:“其葉似茅,久服輕身,故名仙茅。”又因西域婆羅門僧獻此藥給唐玄宗,所以又稱“婆羅門參”,其所以也稱為“參”,是言其有如人參一樣的補益強壯之功。正如李旬所說:“仙茅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安五髒,明耳目,填骨髓,久服輕身益顏色。”宋《開寶本草》亦雲:“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老人失溺,男子益陽道。”正因如此,唐宋才有濫服以壯陽助欲、補益延年之風。
據史料記載,五代唐筠州刺史王顏著有《續傳信方》,書中談到西域婆羅門僧獻“仙茅丸”,認為“其補益壯陽之功,雖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仙茅方本是西域道人所傳,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貢此方給明皇服之,因有效果,所以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僧人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與司徒李勉、尚書路嗣、給事齊杭、仆射張建封4人服之,結果“皆得力”。路公曾久服金石之藥無效,得此藥,其益百倍。傳說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就常服仙茅,彭祖服法為:“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後無妨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還記載:“仙茅久服長生,其味甘能養肉,辛能養節,苦能養氣,鹹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即香醋)服之,必效也。”古代民間還有一種用法:仙茅十蒸九曬,用砂糖藏好,早晨茶送,或同肉煮食,能壯精神,烏須發。
此外,曆代醫家、道家及養生家還介紹了不少仙茅養生方,如《聖濟總錄》中的仙茅丸,具有“強壯筋骨,補益精神,耳聰目明”之功。《奇效良方》中的九子丸,具有“強陽補腎,益精氣,壯筋骨,明目,輕身不老”之效。民間有“男性性功能減退經驗方”,就是用仙茅配金櫻子根及果實,共燉肉食用,具有壯陽、補腎功能,增強男性性功能的作用。另有“女性性功能減退經驗方”,也是用仙茅配合養生藥物仙靈脾、巴戟天、何首烏、陽起石、急性子各適量,共煎服,具有補陽強腎、暖宮功能,用於女性性功能減退者有一定效果。
據現代藥理分析,仙茅含有多糖成分,此成分在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方麵的作用日漸受到重視,也有學者報告稱仙茅可促進抗體形成。可見仙茅對老年人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提示”仙茅是一味強有力的補陽益火之藥,這既是它的延年之力所在,同時又是它“有毒”之所在。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作為藥物養生,仙茅隻能適用於一切陽虛怕冷、火衰肢涼之人。凡陰虛火旺者,或體壯火盛者,或性欲亢進者,以及一切出血性疾病者,切勿食用。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夏文莊公,稟賦異於常人,睡則身冷如逝者,即覺,須令人溫之,良久乃能動,常服仙茅、鍾乳、硫磺(均為壯陽補火之藥——筆者注)”,此後不僅怪病消除,並享有高齡。有個小官吏,素體陽盛,偷吃了夏文莊的藥,次日暴亡。這一事例,充分說明了陽虛火衰者,服之延年,火盛陽旺者,服之短壽。正如明代李時珍所言:“仙茅性熱,補三焦命門之藥也,惟陽弱精寒,稟賦素怯者宜之;若體壯陽火熾盛者服之,反能動火。”
根據前人經驗,以仙茅養生保健,其用量以每日3克為妥,且在服用期間,不可同食牛奶及牛肉。
14.白術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根莖。《神藥經》譽之為“山精”,言山精者,誇大其功用,道人遺言,常服可延年不死。由於曆來都以浙江省於潛地區所產者為正宗地道藥材,其氣清香,甜味強而辣味少,折斷麵黃白色,質堅而無空心,故曆史上特稱之為“於術”,最為上乘。可惜的是,野生的“於術”早已絕跡,現多為該地區的栽培品。
白術性溫,味甘苦,無毒,專入脾、胃兩經,功專健脾運,養胃氣。曆代醫家對於白術的補脾胃之功頗多讚譽,如《本草求真》中說它“為脾髒補氣第一藥也”。《本草經疏》也認為:“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安靜之神品。”還有說“白術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或曰“白術,乃扶植脾胃之藥也,眸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紈,術能助之”。近代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還指出:“白術,為後天資生之要藥,故於肺、肝、腎、心四髒皆能有所補益也。”
作為藥物養生,古代醫家和養生家以及道家,為何十分器重白術延年益壽之功呢?這就要從中國傳統醫學原理來剖析。
中醫指出:脾胃為後天之本,脾健則能運化水穀精微,輸布津液,以營養肌膚。白術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能振奮脾胃,增強機體的消化與吸收功能,這樣就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從而達到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目的。尤其自唐代以來,白術一直被視為補益養生之品,《新修本草》就有白術“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之說。在清朝官廷的補益長壽方中,白術占有重要位置。據《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分析,在所載23個長壽補方中,白術的使用率高達69%,在64種藥物中,僅次於茯苓,而居第二位。在古代補益養生方中,白術也多有應用,如《千金良方》中的“白術膏”,就是單以白術熬製而成,具有“滋補脾胃,止瀉進食”之功。《千金翼方》中的白術酒,也是僅以白術釀製而成,具有“令白發返黑,齒落更生,麵有光澤,久服長年”之效。古代道家及養生家所提倡的辟穀養生延壽術,實際上是以藥代食,以藥代穀,所食之藥,其中就包含有白術。現代研究也證實白術及其配方製劑,具有增強免疫功能,調節物質代謝,調整腸道機能,以及抗腫瘤等多種作用,故有延緩衰老效果。
“提示”由於白術之功重在補益脾胃後天之本而得以益壽延年,故凡平素腸胃功能薄弱,或年邁而脾胃氣虛者,經常服食,最為有益,其用量以每日3—5克為宜,且常服久服,或研末服,或煎湯服,或浸酒服,或熬膏服,其效顯著。
15.白茯苓
本品是寄生在鬆科植物赤鬆或馬尾鬆等樹根上的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所以又有“鬆木薯”之稱,以雲南省所產者體重堅實、斷麵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特稱之為“雲茯苓”,為正宗地道藥材。白茯苓性平,味甘淡,無毒,入心、脾、肺三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
茯苓有白茯苓、赤茯苓和茯神之分,作為藥物養生,白茯苓有延年益壽之功,為曆代醫家及養生學家所重視,早在兩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即有記載,說“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到了魏晉時期,服餌茯苓以求長壽已蔚然成風,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辭官隱退時,梁武帝即令“每月賜給茯苓五斤,白糖二斤,以供服餌”《梁書·陶弘景傳》),可見當時已把茯苓視為延壽珍品。唐宋時服食茯苓也很普遍,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就是製作茯苓餅的能手,他所著的《服茯苓賦》《東坡雜記》就記述了服食茯苓的功效和製作茯苓的方法:“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東坡先生到六十多歲還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強健的身體,大概與常吃自製的茯苓餅也有一定關係。直到清代,茯苓仍被當做養生益壽之藥,尤其是慈禧太後,為了保健養生,延年增壽,常命禦膳房做茯苓餅,並經常以此賞賜大臣。有學者對慈禧太後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常用的補益中藥共有64種,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便是茯苓,占78%。後來茯苓餅又流傳到民間,並成了北京的名特產,不僅有清香可口的美味,而且還是祛病延年的佳品。如果家庭中自己製作茯苓餅,也簡便易行,隻需選用七成粳米、三成糯米,再加兩三成白茯苓、芡實、蓮子肉、山藥,共碾成粉末,加水適量,拌勻做餅,蒸熟即可,當作養生早點食用。
以白茯苓為原料,做成各種保健滋補藥膳以養生延年,早在宋代蘇頌的《圖經本草》中即有記載:將白茯苓製成粉末,浸在酒和蜂蜜中,封月餘,就成了味極甘美的“茯苓酥”。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曾介紹過“服茯苓法”:用茯苓,削如棗大方塊,安新甕中,好酒浸之,紙封三重,百日乃開,其色當如餳糖。可日食一塊,至百日,“肌體潤澤,延年耐老,麵若童顏”,顯然具有延緩衰老,返老還童之效。此外,李時珍還推薦“茯苓粥”、“茯苓餛飩”,現代還研製出茯苓餅幹、茯苓包子等。
尤其值得推薦的是,近代養生學家,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的已故名老中醫周潛川,自己精研製的一種延年保健食品——白茯苓糕,做工十分考究。具體做法是:上好白茯苓,不拘量,選橢圓形,小頭有尾,大頭有角,每個重在2500克以上,如有10000—15000克的更好,皮色黑而有光澤,九蒸九曬,去皮開片備用。周氏強調:這個製作方法極為複雜,一定要耐心做到九蒸九曬,才合乎“純不雜”,“滲利三焦麵不毀堤奪土”。先在蒸籠裏鋪上一層柳枝,後把茯苓整個地放入蒸籠裏閉蓋悶蒸,用文火蒸12小時,取出,用日光曝曬。經曬一天,再入籠又蒸,如第一次的方法。如此反複蒸曬,須經過二九一十八天,才達到要求。如遇天陰下雨,則順延一天,這種炮製方法,舊說叫做“幹元用九”。取日光曝曬,意在“攝取太陽真火”。用蒸籠蒸透,名為“水鼎潤濕法”。在第九次蒸曬之後,趁熱濕時,用片刀把黑色表皮剝下,再用“紮刀”把茯苓紮成幾大塊,做成二寸半(7.7厘米)的四方塊子,再紮成很薄的正方薄片,經日光曬幹後,收藏於瓷缸或石灰缸裏備用。這種片子名叫“雲片糕”,或名“茯苓糕”,在服用時,蘸蜂蜜同食。
據研究,茯苓含有直接參與人體內抗衰老過程的重要物質——卵磷脂,還含有蛋白質、脂肪、葡萄糖、無機鹽以及多糖。茯苓多糖可以明顯增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T淋巴細胞功能,有強烈的抗腫瘤作用。此外,茯苓還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能抑製胃潰瘍的發生,保護肝髒,防止肝細胞壞死,以及利水、降低血糖等作用。
“提示”白茯苓性平健脾,服食無忌,每日可用5—10克,常服久服,延緩衰老,強身健體。
對於禿發症者,往往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與創傷,影響著身心健康。北京已故著名中醫學家嶽美中,曾借用茯苓利濕之功,治愈了父子兩人的禿發症,以茯苓500—1000克,為細末,每服6克,白開水衝服(也可裝入空心膠囊服),一日2次,以發根生出為度。父子均服用2—3個月,頭發叢生而愈。對此,嶽氏認為,禿發的形成多因水氣上泛巔頂,侵蝕發根,使發根腐爛而枯落。茯苓能上行滲水濕而導飲下降,濕去則發生。所以,嶽氏常常擅長用“一味茯苓飲”專治禿發,可說是他的一手絕活吧,這對禿發者來說,不失為一種藥物養生之道。
16.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是一味名貴中藥,同時還是一味養生妙品。為青藏高原的特產藥物,藏語叫“雅(夏)紮(草)貢(冬)布(蟲)”。其性溫,味甘,入肺、腎兩經,具有補虛損、養肺氣、益腎精的作用,有著良好的補益強壯之功,凡一切體虛多病,或年邁衰弱者,服之不僅補身強體,更能益壽延年。
據《文房肆考》中記載:“在桐鄉烏鎮有位孔裕堂先生的弟弟,體質怯弱,虛汗大泄,雖值盛夏,處於密室圍帳之中,猶畏風甚,病曆三年,醫藥不效,症在不起。適有親戚歸來,攜帶冬蟲夏草三斤,遂日和葷蔬作肴燉食,漸至痊愈。”這說明常吃些冬蟲夏草,可以促進消化功能,固表止汗,增強抗病能力,達到祛病延年之效。
現今大多數中醫都認為冬蟲夏草有補益強壯之功,尤其是老年人多有肺腎兩虛,腎陽不足,蟲草既養肺陰,又補腎陽,為平補陰陽之品,且藥性和緩,如能長期適量服用,定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效果。全國著名老中醫蒲輔周,生前有一平補方:蟲草20根,以水100毫升,隨飯蒸食,3日一次,大能補益。
以冬蟲夏草製作的延年益壽藥膳,也是一檔高級菜肴。《柑園小識》中有道名菜——蟲草鴨,做法獨特,頗為考究:選用老雄鴨一隻,去肚雜,將鴨頭劈開納蟲草於內,仍以線紮好,加醬油、酒如常,蒸爛食之,其藥氣能從頭中直貫鴨全身,無不透浹,“凡病後調養及虛損之人,每服一鴨,可抵人參一兩。”
對於很多慢性病人來說,冬蟲夏草的確是極為有效的祛病抗衰老藥物,尤其適合下列病人養生保健:一是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包括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矽肺者:二是體虛多汗、自汗、盜汗之人;三是病後虛弱,久虛不複,或衰老體弱,以及各種慢性消耗性病人;四是腎氣不足者,包括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婦女帶下病,慢性腎炎;五是各種癌症病人及其放療化療後身體虛弱,血細胞減少者。
據現代研究,冬蟲夏草的化學成分相當複雜。
17.西洋參
本品是五加科植物,因產於大西洋各國而得名,其原產地在美國和加拿大,故又有美國參、花旗參、西洋人參之稱。
西洋參在中國曆史並不長久,直到17世紀才傳入我國。1697年,有位叫鮑德倫的學者,在法國科學院首次宣讀了關於中國人參的醫療作用的論文之後,西方人士開始注意人參。1714年,一位英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對中國人參極感興趣,他將中國人參帶回本國,又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敘述遠東人參”的文章,再次引起了當時歐洲學者的重視。不久,論文傳到加拿大魁北克的拉菲太神父手中,他詳細研究了中國人參植物標本,認為當地森林與遠東人參產地自然環境相似,推測當地可能亦有類似植物生長,於是,他雇用印第安人在加拿大森林中尋找。曆時2年,終於在加拿大南部蒙特利爾的森林中發現了與中國人參屬於同類的植物。爾後,在加拿大東南部、美國東部以及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許多地區,掀起了一股西洋參采挖的熱潮。一時間,西洋參名噪北美,並且遠銷東亞,傳入我國。自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和趙敏《本草綱目拾遺》收載後,在我國醫藥界才開始逐漸應用於臨床。
近年來,中國老百姓中一直在掀起“西洋參熱潮”,不少中老年人喜歡買些西洋參強身壯體,養生保健。可是,西洋參早在200年前,還是一棵無名野草,當地人並不把它當作補藥,“惟吾國人震於參之美名,競相爭購,價值日貴”。
作為藥物養生,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其最大的優點是補氣養陰,潤養五髒,絕無溫燥上火之弊端,而被視為補中上品。中醫認為,西洋參入心、肺、腎三經,有益肺陰,清虛熱,益氣生津的作用,這對氣陰兩虛的體弱老人來講,是最為養生延年之妙品。據說,光緒二十一年前後,慈禧氣虛體弱,太醫考慮調養不宜燥熱,補氣不宜傷陰,就常以西洋參、黨參同處一方,或需用人參處方時,也一律改用西洋參。由於皇太後的應用而獲效,才使西洋參的身價倍增,用量日多。雖然西洋參的藥效強度在某些方麵不及人參,但人參所具備的功能,西洋參也基本具備。對於一些陰虛火旺而不適合選用人參作補養劑的人,選用西洋參則更為適宜,正如近代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言:“西洋參能補助氣分,兼能補益血分,為其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據現代研究,西洋參最重要的有效成分為人參皂甙,現已發現西洋參中含17種人參皂甙;所含氨基酸多達16種以上;所含微量元素包括鐵、鋅、銅、錳、硒、鉬、鎳和人體必需元素鉀、鈉、鎂、鋁;所含糖類為蔗糖、人參三糖和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多糖,此外,還含有多種有機酸。藥理實驗發現,西洋參能調節中樞神經係統,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與人參皂甙相近。與人參一樣,西洋參可以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特異性防禦能力。動物實驗表明,西洋參及西洋參莖葉皂甙均能明顯延長小鼠在常壓缺氧下的存活時間。西洋參有明顯的耐高溫作用,還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西洋參皂甙能增加循環血容量,改善微循環的灌流狀態。西洋參有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作用。西洋參皂甙不僅能糾正膽固醇代謝紊亂,還能增強機體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有利於抵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西洋參皂甙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降低冠狀動脈阻力,減少心肌耗氧量。西洋參可促進免疫功能,促成抗體形成和細胞生長,它是一種有效的免疫功能增強劑,在抗衰老、抗病毒、抗腫瘤以及糾正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等方麵都具有一定的功效。
“提示”由於西洋參藥性緩和,補益作用較人參弱,作為延緩衰老應用,每日1—2克含服或水煎代茶,常服久服,方可奏效。
西洋參性涼偏寒,所以,有胃寒病人,舌苔發白者,勿食為妥。有人嫌其性寒,故在飯鍋上蒸數十次,或用桂圓肉拌蒸,借以減其寒涼之弊。
在服用西洋參期間,不宜再吃蘿卜及茶葉,在服用含有藜蘆的中藥時,不可再吃西洋參。
18.肉桂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勤理朝政,群臣淩晨就得拜朝。有一老臣胸前常掛一香袋,太宗不解,即問其故,老臣拜曰:“賤臣年近花甲,體弱不支,以此助之。”原來,老臣體弱有病,清晨精神困頓,特請禦醫院藥師為其配此香囊,內裝的是中藥肉桂、沉香、檀香等名貴芳香藥末,懸於胸前以醒腦提神。古人認為,芳香藥護正辟邪,“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芳香藥正是借其清之正,鼓舞人體正氣,辟除穢濁之氣,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實際上,作為藥物養生的肉桂,其保健益壽之功,並非在於香氣,而在於它的溫陽助火、延緩衰老的作用。
桂屬樟科植物,古有“仙友”、“仙客”、“仙樹”之雅名,用其樹之皮,它既是一味古老的中藥,同時也是百姓常用的調料。肉桂性熱,味甘辛,入腎、脾、膀胱三經,醫家認為它能溫補元陽,溫經通絡,溫暖脾胃,經常用於命門火衰、肢冷脈微、寒疝腹痛、腰膝冷痛、寒性痛經等病症。
作為藥物養生,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把它列入“上品”之藥,說它“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補中益氣,麵生光華,久服通神,輕身不老,常如童子”。甚至在《本草品彙精要》中還說到:“桂,久服神仙不老。”當然,“神仙”隻是道家之言,不足為信,重要的是明白其有養生延年之功。例如,《千金翼方》中的“王子喬輕身丸”,就是以肉桂同白茯苓,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服用,“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景嶽全書》中的“延齡固本丸”,也是以“肉桂配合健脾益氣的中藥為丸,具有補精氣,增精神,烏須發,悅麵色”之功。《壽親養老新書》中的“八仙丸”,具有“壯筋骨,益容顏,固精髓”之功。《世醫得效方》中的“十補丸”,具有“補五髒,行榮衛,益精髓,增食欲”之功。《太平聖惠方》中的“延年不老散”,具有“倍氣力,明目,輕身益壽”之功。《普濟方》中的“君壽散”,具有“強氣力,悅澤麵色,輕身延年”之功。《清太醫院配方》中的“益壽比天膏”,具有“堅身體,祛病延年”之功。又如補腎抗老衰的名方“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以及“十全大補丸”、“人參養榮丸”等,都是由肉桂配合補腎益氣養生中藥而組方。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肉桂下行,益火之源。”《本草彙言》中還說:“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這實際上就指明了在應用肉桂養生時,隻適合陽虛氣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全身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陰寒內盛,腹中冷痛,腰背覺冷,舌苔發白,脈搏沉細的中老年人。正因肉桂有溫腎陽、暖脾胃之功,這對改善老年人脾腎陽虛的病情很有裨益。可以說,肉桂是脾腎陽虛的老年人養生保健妙品,益壽延年良藥。
“提示”由於肉桂性熱,味辛,凡是陰虛體質,或陰虛火旺,內火熾盛,以及出血性病情,包括更年期綜合症、幹燥綜合症、紅斑狼瘡、糖尿病、癌症、痛風、結核病、支氣管擴張、肝陽偏亢的高血壓病、高脂血症、高血粘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者、各種出血疾病、發熱病人,都不適合用以養生保健。
陽虛火衰者用之養生,每日用量可為1—2克。因為肉桂是一種藥食兼用之品,所以,既可研末裝入膠囊吞服,也可作為調味品放入菜肴中食用。
金元著名醫家張元素在《珍珠囊》中指出:“肉桂,春夏為禁藥。”這也是針對其“性熱”而言。春夏之際,大自然中陽氣旺盛,火熱之藥,理當少用不用。所以,應用肉桂養生保健,尤其秋冬最為穩妥。
19.肉蓯蓉
本品為列當科多年生植物肉蓯蓉的肉質莖,以條長肥大,肉質麵帶油性,棕褐色,柔嫩滋潤者為佳。其性溫,味甘鹹,無毒,人腎、大腸二經,它的主要功用是益腎壯陽,溫補下元。所以《日華子本草》中說它“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髒,長肌肉,暖麝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根據《本草彙言》中所言,肉蓯蓉的特點是“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所以,中醫經常用於治療腎陽不足,下元虛冷,陽痿早泄,遺精遺尿,夜間小便頻多,以及老人陽虛便秘的病症。
肉蓯蓉既是一味古老的中藥,同時也是曆代道家、醫家及養生家常用的滋補肝腎、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的佳品。自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起即有記載,說它能“養五髒,益精氣,多子,久服輕身”。唐代名醫甄權亦雲:“肉蓯蓉益髓,悅顏色,延年。”《本草經疏》還這樣說到:肉蓯蓉“久服則肥健而輕身,益腎肝補精血之效也”。針對這些評價,清代醫家黃元禦在《玉楸藥解》中還中肯地指出:“肉蓯蓉,方書稱其補精益髓,悅色延年,非溢美之詞。”過去,在盛產肉蓯蓉的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的老百姓,因其色黑質潤入腎,填精補髓,精足則氣充,所以稱它為“黑司令”,還把它當作養生食品經常服用。正如《本草圖經》中所記載:“西人多作食品啖之,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食之勝服補藥。”
作為藥物養生,古代道家和醫家還主張煮粥服食,而且推薦用肉蓯蓉同羊肉、粳米、生薑、細鹽一同煮粥食用,更能增加溫補強壯之力。南宋道家陶弘景在《藥性論》中早就說過:“補精敗,麵黑勞傷:肉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介紹:“補益勞傷,精敗麵黑:用肉蓯蓉、精羊肉同米煮粥空心食。”這種服食方法,對老年人大便幹燥及習慣性便秘者,最為有益。正如清代醫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所言:“肉蓯蓉,老人燥結,宜煮粥食之。”而當代著名中醫,北京董建華教授生前也擅用肉蓯蓉治老年性便秘,具體方法是以肉蓯蓉、當歸為主藥,配加麻仁、蜂蜜,四者合用,滋腎養血,體內精血自生,每獲良效。
曆代醫家及本草論著都說肉蓯蓉能補腎壯陽,填精益髓,養血潤燥,悅色延年,而且“久服輕身”,的確是一味補腎防衰良藥,這些都是中醫的解說,而現代醫學又是如何來認識肉蓯蓉抗衰老作用的呢?
據動物實驗和藥理研究證實,肉蓯蓉含有肉蓯蓉甙類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結晶性中性物質等營養成分,其水煎劑和酒精浸出物能夠增強陽虛小鼠的免疫功能,還可使小鼠的脾髒和胸腺重量增加,說明它對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也有促進作用,並能改善陽虛動物的營養、體重和耐受力等。對陽虛怕冷的病人有明顯的強壯和治療作用。肉蓯蓉中所含的苯丙基糖甙類化合物能明顯提高男性的性功能和記憶力,並具有預防性行為降低的作用。最新研究還發現,肉蓯蓉還能增強女性下丘腦——垂體——卵巢的促黃體功能,提高垂體對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的反應和卵巢對黃體酮生素的反應,從而促進女性性功能。
此外,日本醫學界研究也發現,肉蓯蓉中提取的肉蓯蓉甙類化合物可以作為性功能障礙和健忘症的治療劑,並認為這對身心疾病也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屬於低毒安全的功能改善藥,很適合年老體弱者作為延緩衰老、益壽延年之品經常服用。
“提示”肉蓯蓉屬於溫補腎陽之藥,而且溫而不熱,暖而不燥,藥食相兼,平和無毒,最適合陽虛怕冷、腎陽不足的年邁體弱老人常服久服,用量每日3—5克,確有強身健體,養生延年之功。
由於肉蓯蓉溫補腎陽,扶助相火,所以,對於性功能亢進者,勿食為妥。
20.麥門冬
麥門冬是一味古老的中藥,除具有養陰潤肺的滋補保健作用外,還是一種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藥物,其養生保健之功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神農本草經》將它列人“上品”之藥,並說“主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名醫別錄》也稱讚麥門冬能“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髒,令人肥健,美顏色”。《珍珠囊》中又說麥門冬“補心氣不足,生脈保神”。《本草新編》載有麥冬,“美顏色,悅肌膚”,實指抗老衰之效。《本草正義》更稱譽麥門冬:“其味大甘,得坤土之正,而膏脂濃鬱,故專補胃陰,滋津液,本是甘藥補益之上品”。《本草圖經》中還載有“麥門冬煎”:鮮麥冬搗汁,加白蜜,於水浴蒸並搗拌,待成膏為止,每日服1次,每次5—10克,用溫酒化服,具有“補中益心,悅澤麵色,安神益氣,延年益壽”之功。南北朝時的道家陶弘景還稱麥門冬“斷穀為要藥”,這是以麥門冬代穀代糧,充饑延年之法。《吳普本草》稱之為“不死藥”,就是因為“可以服食斷穀,故又有不死之稱”。所有這些,都是曆代道家、醫家及養生家的經驗之談。
用於養生保健,最為常用之法還是煮粥服食。麥門冬性涼,質柔多汁,長於滋燥澤枯,養陰生津,善治肺胃虛熱,且能清心除煩。同米煮粥供老年人食用,尤為穩妥。如《南陽活人書》中載:“麥門冬粥治勞氣欲絕,和大棗、炙草煮粥。”清代名醫尤乘《壽世青編》中稱“麥門冬粥治嗽及反胃”。費伯雄《食鑒本草》也說到:“門冬粥治肺經咳嗽,及胃翻。麥冬煎汁,和米煮粥食。”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中又補充說:麥門冬粥“兼治客熱口幹心煩”。這些都是古代食粥養生的寶貴經驗。
據現代動物實驗和藥理研究證實,麥門冬能延長實驗動物壽命,能顯著延長實驗動物的生存期,促進抗體的生成並延長其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的作用,抑製癌細胞的增殖,還具有抗疲勞作用。此外,麥門冬能改善心肌代謝,對防止心血管係統的老化以及防治老年冠心病有重要意義。麥門冬對胰島細胞有刺激作用,使血糖下降,對治療老年人糖尿病有顯著效果。這些也許就是現代醫學對中醫所說的麥門冬抗衰老和養生保健功效的科學依據吧。
“提示”麥門冬屬於中醫補陰抗老藥,凡年老之人氣陰不足者,常服久服,確有養生延壽之功,每日劑量可為5—10克,或服用含有麥門冬的養生中成藥“參麥飲口服液”,既方便,又有效。
正因為麥門冬性涼而質柔滋潤,所以,對於舌苔厚膩的痰濕之體,或感受風寒之時,勿食為妥。
21.杜仲
考中藥杜仲之名來曆,有史料載:“昔有杜仲,服此得道,故名。”由此看來,杜仲早已是道家養生延年之藥,故又有“思仙”之雅名。
杜仲為杜仲科多年生落葉喬木植物杜仲的樹皮,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記載,稱它為“上品”之藥,並能“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誌,小便餘瀝,腳中酸疼,不欲踐地,久服輕身耐老”。這顯然是說杜仲具有強壯身體,延緩衰老之功。
杜仲之所以能抗老防衰,其關鍵因素在於杜仲具有補益肝腎的作用。杜仲性溫無毒,專入肝、腎兩經。中醫理論認為,腎藏精而主骨,腰為腎之外府,肝藏血而主筋,老年之人,肝腎呈現自然虧損,兩經虛衰,則腰脊痛而精氣乏,筋骨軟而腳不能踐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腰膝酸軟,或腰痛腳弱。杜仲益腎補肝,則精血自足,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故能“久服輕身耐老”。《本草彙言》中說得好:“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杜仲質綿而韌,氣溫而補,補肝益腎,誠為要劑。”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著名養生方——青娥丸,就是用杜仲和胡桃肉、破故紙加工製成的丸藥,“常腰壯筋骨,活血脈,烏髭須,益顏色”。
從中醫來說,腎精盛衰決定人的生、長、壯、老,杜仲補腎益精氣既有益於延緩衰老。而現代研究則認為,杜仲對中樞神經係統、循環係統、免疫係統、內分泌係統和泌尿係統都有不同程度的調節作用,其養生保健的功效,是通過對身體多個係統(尤其是免疫、循環和內分泌係統)的功能進行調節的結果。比如,杜仲能夠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同時具有免疫促進作用。因此,杜仲對老年人內分泌、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的改善,從而有利於延長壽命。
“提示”杜仲養生保健的特點是補肝腎,壯筋骨,強腰膝,所以,凡年老之人腰膝酸痛或腿腳無力者,用以養生延壽,最為有益,可以每日用杜仲5—10克,或煎湯飲,或與豬腰煮食,或浸酒服,均有良好效果。
明代醫家李中梓指出:“杜仲,雖溫而不助火。”作為藥物養生,凡年老之人,無論有病無病,體質強弱,服食無忌,皆可應用,常服久服,獲益必多。
22.芡實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與其弟蘇轍、父蘇洵合稱“三蘇”,一家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三蘇”至老仍然身體健康,才思敏捷,據說這是得益於蘇東坡自己創立的一種藥食養生保健法。說來很簡單,令人難以置信,具有如此妙用者,竟是不為一般人所重視的水生植物芡實,雅名“水中丹”。蘇氏的具體服食方法是:將芡實煮熟後,一枚一枚地細細嚼咽,每天10—20粒,持之以恒,長年不輟。據蘇東坡自己講,這種嚼食芡實法包含了古代氣功中的一節動功——咽津。咽津的方法是:舌抵上顎,促使津液分泌,待津液滿口後,再緩緩咽下,這樣能滋潤髒腑,補益腦髓,促進消化。《東坡雜記》這樣描述:“人之食芡也,必枚齧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頰唇齒,終日囁嚅,而芡無五味,腴而不膩,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華液通流,轉相挹注。”
對於蘇東坡的這種服食芡實養生方法,明代藥學家李時珍也十分讚同,他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述:“蓋人之食芡,必咀嚼之,終日咀嚼,食之者能使華液流通,轉相灌溉,其功勝於乳石也。”清代著名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對蘇東坡食芡法也極為推崇。他說:“芡實甘平,補氣,益腎,固精,耐饑渴。必蒸煮極熟,枚齒細咀,使津液流通,始為得法。”其實,芡實本身就有延緩衰老之功,再結合蘇氏咽津之法,更是相得益彰了。
芡實在我國自古即被作為藥物,列入《神農本草經》之“上品”,它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瀉作用。所以,清代名醫徐洄溪在《本草經百種錄》中稱芡實“乃脾腎之藥也”。可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的夢遺滑精,婦女帶下,小便不禁或頻數,慢性泄瀉等症。不僅如此,古代道家、醫家、養生家還把它作為一種延緩衰老的養生藥,認為“芡實補中,益精氣,強誌,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當然,“神仙”之說不可信,“耐老”是指芡實有抗衰老的功效。《藥性論》中指出:“嬰兒食之不長,老人食之延年。”這裏所言“不長”,是因為芡實“多食壅氣,最難消化”,易傷小兒脾胃之氣而影響兒童生長發育。而“延年”,則與“耐老”同義。由此可見,芡實的確是中老年人養生良藥。從中醫傳統理論而言,腎為先天之本,脾屬後天之本,芡實既補脾,又益腎,先天後天皆受補益,故為延年益壽佳品。誠如明代醫家繆希雍所說:“芡實補脾胃固精氣之藥也,精氣足,脾胃健,則久服能耳目聰明,輕身不饑,耐老神仙,所以來矣。”
除了蘇東坡的服食芡實法外,古今很多醫家和養生家都擅長芡實煮粥法。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芡實粉粥固精氣,明耳目。”《本草擇要綱目》又稱:“糯米合芡實作粥食,益精強誌,聰耳明目,通五髒。芡實粥益精氣,強誌意,利耳目,芡實煮熟去殼,粳米煮粥,日日空心食好顏色。”其他如《食鑒本草》、《湯液本草》、《隨息居飲食譜)等均有記錄。現代已故著名中醫學家嶽美中教授也常用“芡實粥治遺精與泄瀉”。從實踐看,凡脾腎不足的中老年人,若能經常吃些芡實粥,確實能收到補脾腎、抗衰老的效果。讀者們若有興趣,也可詳細閱讀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新編長壽藥粥譜》一書。
“提示”作為藥物養生,芡實對於年邁之人脾虛或腎虛或脾腎兩虛者,最為有益,每日可用5—10克,常服久服,其效愈著。
芡實為專補脾腎之藥,若能與山藥、蓮子配合服食,裨益頗多。
23.蒼術
古人雲:術者山之精,服之辟穀長生,致神仙,故有山精、仙術、天精之雅號。這裏要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蒼術為古代養生家“辟穀延年”的服食之物,二是蒼術具有抗老衰的作用,為古人延年益壽之佳品。蒼術屬菊科植物,藥用其根,主要有南蒼術與北蒼術之分,品質以南蒼術為好,曆來是以江蘇茅山一帶品質最優,特稱之為“茅山蒼術”,或簡稱“茅術”。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蒼術,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晉代道教養生家葛洪在《抱樸子》中還說到這麼一樁奇事:“南陽文氏,漢末逃難華山中,饑困欲死,有人教之食術,遂不。數十年乃還鄉裏,顏色更少,氣力輕勝,故術一名山精,神農藥經所謂必欲長生,常服山精是也。”古時“劉娟子授取其精丸子,名守中金丸,可作長生”。所以,明代的一些飲食家亦呼蒼術為“仙術”。《神仙傳》中亦載:“陳子皇得餌術要方,服之得仙去,霍山妻疲病,其婿用餌術法服之,病自愈安,壽一百七十歲,登山取術,重擔而歸,不息不極,顏色氣力如二十許人。”明代謝肇浙《文海披沙》中說過:“藥之有益於人者,服之不輟,皆可長生……林子明服術十一年,身輕。”
在古代醫方中,以蒼術作為延年益壽之方者頗多,如《鄧才筆峰雜興方》中的“蒼術膏”,謂其“健脾胃,變白駐顏,補虛損,潤肌膚,壯筋骨,大有功效。”《劉鬆石保壽堂方》的“少陽丹”,以製蒼術500克,為末,熟桑葚10千克,壓汁和末如糊,待幹,蜜丸赤小豆大,每服20丸,酒下,日3服,“一年變白發返黑,三年麵如童子”。再如《瑞竹堂方》的“固真丹”,是用蒼術為主,養脾助胃,以裕後天之源,能開胃增食,聚水穀五味之精微而藏於腎,確有固真葆元作用,這對平素脾胃薄弱,消化吸收不良者,最為有益。古代皇甫敬《醫壘元戎》載有一著名養生方——不老丹,也是以蒼術為主藥配合何首烏、地骨皮、黑豆、紅棗、桑葚汁,煉蜜為丸,能“補脾益腎,強壯筋骨,烏須明目,延緩衰老”。
“友情提示”作為藥物養生,蒼術用量以每日3—5克為宜,凡脾胃虛弱的中老年人,服食尤佳。
根據老中醫經驗,蒼術性燥,所以凡陰虛火旺體質者,勿食為妥。
24.何首烏
何首烏又稱地精,因入土極深,得大地之精華甚多而獲此美名,屬於多年生蓼科植物。其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二經,故有補肝、滋腎、養血、益髓的作用,凡屬於肝腎不足的病人,中醫經常用到它。
查閱我國最早的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其中未見何首烏藥,大約從唐朝開始,才知其用。何首烏原為人的名字,其祖父何能嗣原本體弱,常慕道術,後因常服一種藥草,“經年舊疾皆痊,發烏容少”。後來,其父何延秀又堅持服食這種藥物,“壽至百六十歲”。何延秀之子生服用首烏後,“年百三十歲,發猶黑”。何首烏的同鄉親戚李安期,得知何家祖傳長壽秘方,也服用這種藥,結果“其壽亦長”。於是人們就幹脆稱這種藥草叫“何首烏”,以傳後世。這則趣事收載在唐代李翱《何首烏傳》中,足以證明此藥確有延年益壽之妙。
雖說首烏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堅陽道,固元氣,以及強筋骨,烏須發,抗衰老,輕身延年之功,但從何氏以後,並未引起更多養生學家的重視,正如明代藥學家李時珍所說:“此藥流傳雖久,服者尚寡。”直到“嘉靖初,邵應節真人,以七寶美髯丹方上進,世宗肅皇帝服餌有效,連生皇嗣,於是何首烏之方,天下大行矣”。七寶美髯丹最主要的成分就是何首烏。根據古人經驗,首烏生長極為緩慢,生長年代愈久遠,其價值愈高。宋代蘇頌《圖經本草》雲:“五十年者如拳大,號山奴,服之一年,發髭青黑。一百年者如碗大,號山哥,服之一年,顏色紅悅。一百五十年者如盆大,號山伯,服之一年,齒落更生。二百年者如鬥栲栳大,號山翁,服之一年,顏如童子,行及奔馬。三百年者如三鬥栲栳大,號山精,純陽之體,久服成地仙也。”這也未免誇大其詞,令人難以置信。明代醫家倪朱謨《本草彙言》就說:“何首烏,初十年如彈如粟,五十年如拳,百年如碗,力足矣。百年外不複發苗,根漸腐敗。如山間偶得栲栳大、鬥大者,苗葉藤莖酷似何首烏,實非何首烏也。”
作為藥物養生,何首烏是一味難得的延緩衰老、祛病延年佳品。《何首烏錄》中記蒙:“何首烏長筋益骨,能食,益氣力,長膚,延年”。《開寶本草》亦雲:“何首烏黑須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精髓,延年不老。”明代醫家李中梓認為“何首烏老年尤為要藥,久服令人延年”。除七寶美髯丹外,再如《和劑局方》中的“何首烏丸,‘功專’壯筋骨,長精髓,補血氣。久服烏須發,堅陽道,令人多子,輕身延年”。《世補齋醫書》中的“首烏延壽丹”,常厥久服,能治肝腎不足,頭暈目花,耳鳴重聽,四肢酸麻,腿膝無力,夜尿頻數,須發早白。在元代宮廷禦醫忽思慧的養生書《遵生八箋》中詳細介紹了“仙人粥”:何首烏赤者為雄,白者為雌,大者為佳,采大者,不可犯鐵,竹刀刮去皮切成塊,收起,每用15克,罐煮爛,下白米三合煮粥,配以養脾和胃、益氣生津的大棗,共奏補肝益脾,固精益氣。現代研究表明,中醫所說的腎虛與衰老密切相關,補腎益精的方法確有延緩衰老的作用。作為補肝腎,益精血的藥物何首烏,不僅能改善老年人的衰老症狀,預防老年人疾病,而且能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可減少自由基損害機體的致衰作用,的確起到了延年益壽的效果。現已證明何首烏中的卵磷脂含量約高達496,卵磷脂是腦髓的主要成分,也是血細胞的成分之一,可促進血細胞的生成,還有抗氧化作用。這與中醫所說的首烏能益血氣,長筋骨,益精髓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何首烏有纖維蛋白溶解活性,能降低血脂,使動脈粥祥硬化患者減少血栓或微血栓的形成。何首烏還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其所含的蒽醌類物質又有緩瀉作用,這對老年性便秘者也十分有益。中醫認為何首烏補血作用,其機理在於加強骨髓造血細胞的增殖,促進粒細胞的生成。何首烏可促進毛發生長,使白發變黑。這一係列綜合效應,充分證明何首烏確實是一味老年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良藥。
“提示”《本草綱目》中記載:何首烏“能養血益肝,固腎益精,健筋骨,烏須發,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之上”。所以,凡中老年人,無論有病無病,體質虛實如何,皆可服食以養生,用量為每日5~10克,或浸酒服,或研末裝膠囊服,或煎水代茶飲。
對於經常腹瀉便溏者,最好勿食生何首烏。
另有一種白首烏,為蘿黲科植物,同樣具有補虛強壯作用。北京中醫學院的研究已經證明,白首烏含有十八種氨基酸,總氨基酸的含量與西洋參相近,其中穀氨酸、天門冬氨酸和精氯酸的含量最高,而且精氯酸的含量比花粉還高1倍。所以,白何首烏既可作補益肝腎,防洽腫瘤,抗衰老的延壽藥物,還能加工製成營養豐富的養生保健食品。
25.龜板
龜是動物的壽星,它的生命力極強,能耐饑渴,抵禦惡劣環境,即使“數月斷食,亦可不死,且得保五百歲之長壽”。
龜甲,中醫又稱龜板,又有“神屋”之雅名,是味滋補強壯的名貴中藥材。作為藥用,它能滋陰、潛陽、補腎、健骨,如元代名醫朱丹溪說它“補陰,主陰血不足,續筋骨,治四肢無力”,《本草蒙筌》也說它“專補陰衰,善滋腎損”,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經常用於“治腰腳酸痛”,也有醫家還用以“治腰膝酸軟,不能久立”。作為養生保健,龜板也是一味延緩衰老之品,如《神農本草經》雲:“久服輕身不饑”,《名醫別錄》中也說“久服益氣資智”。據《存存齋醫話稿》中記載:“昔潤州一大老姓,喜服食所製補劑中用龜板餌之,垂十年,頗健朗。”可見龜板確有抗衰老之力。又如《清代宮廷延緩衰老醫藥簡述》中的“秘傳固本丸”,即由龜板同其他近40種祛病延年的中藥配製而成,適用於身體衰弱,筋骨無力,腰酸背痛,陽痿遺尿,精神倦怠,頭昏眼花,膝軟足涼的中老年人。古代養生專著《攝生秘剖》中的龜鹿二仙膠,即由龜板膠和鹿角膠加工而成,適用於年老氣少,目視不明的體弱者;再如《醫方集解》中的健步丸、《丹溪心法》中的大補陰丸等,都是養老延年之品。唐代道教養生家、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有一有效養生方——孔聖枕中丹,確有益智之效,用於健忘失眠,神誌不寧,夜臥多夢者,即以龜為主,若能經常服用,對現代人所說的“老年性癡呆症”十分有益。
“提示”用龜甲熬製而成的膠為龜板膠,其滋陰補虛,益腎填精,強壯筋骨作用更加顯著,古代尚有“熬膏良”的說法,也就是說,龜板膠的效力優於龜板。養生者可選用龜板膠烊化用開水或黃酒衝服,每日可用3—5克,長久服食,其效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