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都有一種養生觀:“遇事不怒”。早在三國時期魏國養生家嵇康在其《嵇康集·答難養生論》中說:“養生五難……喜怒不除,二難也。”唐代有位著名長壽者,名叫張公,勸人戒怒,主張“百忍”,後其族人根據他的養生長壽經驗,寫了一部《張公百忍全書》。清人林則徐曾特意為自己書寫了“製怒”二字,懸掛堂中,告誡自己“遇事不怒”。清末湘軍首領曾國藩說過這麼一句話:“養生以戒惱怒為本”。偉人毛澤東曾總結自己的養生之道:“心情舒暢,永不發怒。”長壽老人徐特立也堅持做到“遇事不怒,勞逸適度。”著名兒童文學家、大學教授陳伯吹和96歲的著名老中醫竇紫豐等人的養生經也都有“遇事不怒”這一條。
由此看來,“遇事不怒”也是一條養生長壽的原則。果真如此嗎?值得反思!因為這對於性情急躁易怒者的養生延年,必是一種誤導,會成為這類人群長壽之路上的一種沉重思想障礙。
現代醫學為了研究人的性格與長壽的關係,把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兩種。A型者表現為性格急躁易怒,遇事容易激動,缺乏耐心,好勝心強,或稱“急性子”;而B型者則相反,能耐心容忍,從容不迫,多思善慮,優柔寡斷,精神壓抑。
古人雲: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是說一個人的性格是比較穩定的,難以改變。事實上,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和生理現象,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潤,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這好像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有時下雨,有時幹旱,這是正常現象。
A型性格的人為什麼容易急躁發怒,有學者認為與遺傳有關,或與血型有關,或與內分泌失調有關等。確實有一些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病患者,性情暴躁易怒,我常以“理智”、“忍讓”、“樂觀”等道理加以規勸和引導,但患者絕大多數均認為“怒氣在胸,難以控製”,或者說“道理都懂,但身不由己”。
還有一些人的性情暴躁易怒,與年齡因素有關。正如唐代醫家、養生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所說:“人年五十以後,健忘嗔怒,情性變異。”清代養生學家曹庭棟也指出:“年老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尤其是女性更年期或月經期階段最為突出。
據醫學科研人員研究,A型性格者在發怒暴躁時,與去甲腎上腺素升高有關,當神經內分泌係統機能紊亂時,去甲腎上腺素增多,人容易興奮,容易與人發生摩擦,一點小刺激就容易激動而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表現出急躁易怒。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愛爾馬曾經重點研究了人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人的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把一支支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況下的“氣水”。愛爾馬把人生氣時呼出的氣變成的水稱之為“生氣水”,然後將“生氣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幾分鍾後,大白鼠死了。1984年,英國學者也曾報道,好生悶氣者淋巴細胞功能減退,免疫力下降。
通過一係列試驗,證明動物在生氣時體內會分泌毒素。為此,愛爾馬告誡人們:千萬不要生氣,極度的情緒萬萬不能在心裏積壓過久,久了會出麻煩,甚至危險,應當用最開放的辦法,包括大聲叫喊,或高聲謾罵,或放聲痛哭等,將那份過剩情緒盡情傾泄出去,越痛快淋漓越好。這正如西漢哲學家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中所說:“夫喜怒哀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唚止之而亂。”意思是說發怒之情,可以調節它,而不能製止它,調節則氣順,製止就會亂。
廈門大學前校長、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汪得耀曾說過:“怒氣要發,生氣時千萬不要悶在肚裏,要放出來,吵一下,完了就不要再放在心裏。”汪老不主張無原則地“製怒”,正因如此,他身體硬朗,1993年11月19日,盡管已是91歲高齡之人,還能應邀去台灣作學術報告。四川綿竹縣114歲的羅引山老中醫也曾說:“有話便說,有怒便發,從不生悶氣。”這的確很有道理。全國著名耳鼻喉科中醫專家幹祖望也指出:對待“怒”字的最好辦法不是忍,也不是製,而是頗有哲理的一句成語:“怒不可遏”。這實際上也是一句養生格言,也就是說,有了怒一定要運用各種方式使它發泄出來,這樣則喜歡通達的肝氣也就無抑鬱之苦。怒不外泄稱鬱怒,這是最最傷神害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