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自從他(她)站立起來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人生漫長的步行曆程,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
百年基業,始於足下
中國傳統養生學認為,動養與靜養,屬於基礎養生,而走路又是基礎養生中最基本的養生之道。如果把“活到100歲”作為一項偉大事業的話,那麼,人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養生方式就是一個字——走!正可謂“百年基業,始於足下”。
孫毅將軍,出生於——1904年,他是經曆過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老將軍中年齡最長者。在他93歲時,解放軍總醫院對他進行體檢的報告是,其骨骼密度指數相當於30來歲的年輕人,確實令人稱奇。在介紹經驗時,孫毅將軍這樣說:“我的好身體,是走路走出來的。”他還深有體會地指出:“人,老不老,不在於他的年齡,而在於他的腳,看你能否走路。如能走路,90歲也不算老。能走路,就能長壽。人老先從腳老,走路是預防衰老的好辦法。”
孫毅將軍的話是否真有科學依據?為什麼“人老腿先老?如果說走路的確是最佳養生良藥,是最好延緩衰老妙法的話,那麼堅持長期步行走路,將會成為人類最簡便、最實用、最安全、最經濟、最普及的全民健身活動!”
據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持久的走路可以改進心髒功能,使心髒搏動有力,從而增加了肌體的氧氣供應量,提高了循環和呼吸係統的效率,這是防止心髒和循環係統疾病的重要因素。和其他任何一種健身活動一樣,持之以恒的走路也能使冠狀動脈裏的狹窄血管舒展暢通,並增強血管的彈性,可以減少心髒病和中風病的危險。
走路同樣可以消耗熱量,有助於減肥。經研究,如果步行1小時,大約可以消耗836.8千焦熱量,這比靜坐要高出3倍。假如步子加大加快一些的話,消耗的熱量可增加到1255.3—1506.3千焦,這將會產生有效的減肥作用。而肥胖正是誘發血管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的常見因素,也是導致短壽的原因之一。據報道,每天快步走1小時,每個月可使肥胖者體重減掉1.5千克左右,每年就是16千克多。
經常在清晨和傍晚在室外漫步,能明顯改善骨骼係統的功能,既有延緩發生骨質疏鬆之功,又有促進骨骼發育之效。現代運動醫學實驗研究指出:一個人每天處於直立位置少於2小時,骨質的新生與吸收之間就會失去平衡,骨質開始萎縮,日久天長就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因此,直立行走是避免中老年人骨質疏鬆症的最好方法。
當你煩躁或焦慮時,走路能使你左腦半球與右腦半球得到有益的興奮和抑製,可以使你情緒平衡,身心舒暢,消除疲勞,產生輕鬆愉快的感覺。
即使是病人,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糖尿病、神經衰弱等症,如果堅持散步,時間久了,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據美國醫療單位測定,每周3次,每次45分鍾的慢步競走,6周內血壓即可降低或恢複正常,關節炎患者堅持8周有明顯好轉。如果以每分鍾50米的速度緩慢行走,新陳代謝的速度增加75%—85%,行走速度提高1倍時,新陳代謝速度增加9倍。據此,患有糖尿病者,可以通過散步而得以防治。
由此可見,走路是適合各種人群的健身活動,尤其是對那些從事腦力勞動(即非體力勞動)的人群,以及老年人與各種病患者,更為適宜。人體的老化由腳開始,要想防病強身,抗衰益壽,步行是最理想的方式。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走路中心出版的《走路年鑒》中介紹,目前約有9千萬美國人在為了健康而步行。
既然走路對健身有如此神奇效果,那麼走路的速度與時間又應如何掌握呢?對此,有學者主張根據各自的年齡、體質、病情等因素,分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種。慢速為每分鍾60—70步,每小時走2.5—3千米;中速為每分鍾70—90步,每小時走3—4千米;快速為每分鍾90—120步,每小時走5.5—6.5千米。每天保持行走1小時,最低每周不要少於3次,每次不要少於30分鍾,就可以達到持久溫和的步行長壽的目的。我的切身體會是,不必受速度快慢的拘束,每個人根據自身體質狀況,每天清晨和傍晚走路30—60分鍾,能走多快就走多快,想走多快就走多快,速度可隨意掌握,即使是慢步、散步也完全可以,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關鍵是要做到長年堅持不懈。
在這裏,我們不仿修改一下古希臘埃拉多斯山岩上所銘刻的格言:
如果你想強壯——走路吧!
如果你想健美——走路吧!
如果你想聰明——走路吧!
如果你想長壽——走路吧!
用事實說話
大量事實都證明了這樣一條道理:走路是通向百歲人生大道的可靠途徑。
徐特立是毛澤東的老師,享年92歲,是位人民愛戴的老教育家和老革命家。他曾這樣說過:“人人有腿,人人會走路,可是並不是人人能做到每天走路,把它當作健身的鍛煉方法。”他自己就特別喜歡走路,也特別擅長走路。長征時已58歲了,配給他的馬他經常不騎,堅持走完了二萬五千裏長征路。徐老深有體會地說:“走路,也有個走法。走路要像一陣風,走路要用腿勁,也要用手勁,用全身的勁。走路時要兩臂擺動,有時也可以把手背在背後,挺起胸,練練各方麵的勁。”即使到了90歲高齡時,他仍堅持日行500步以上。
著名經濟學家,90多歲的胡寄窗教授總結自己的長壽經時,第一條就是“勤用腿”。他雖然可以隨時用車,但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用雙腿走路去辦事。他沒有特別的體育愛好,就是腿特別勤。他的體會是:“腳勤,愛步行,對中老年人身體好處很多,增加新陳代謝,增強器官功能。”在這一方麵,《辭海》主編夏征農,是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的長壽老人,在其五條養生經中,也有“腿勤,喜愛走路”這麼一條。著名兒童文學家、90多歲高齡的陳伯吹的養生長壽經之一是:長期以步代車。他認為:散步是最為簡單方便的運動項目,一個人腳力的強弱與其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堅持步行鍛煉,訓練腳力,是獲長壽的重要途徑之一。他還這樣說:“人到中老年後,肢體肌肉開始萎縮,彈性減退,韌帶僵硬,關節不靈,特別需要走路鍛煉。更重要的是,散步運動受傷機會少,危險性小,是中老年人的最好項目之一。”
上海著名教育家,民進中央常委兼秘書長段力佩,也是經常“以步代車”者。關於人的衰老是從哪個部位最先開始,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最先從大腦開始,另一種則認為從腿部開始。年逾九旬的段力佩堅持後者。正因如此,他長年堅持走路,身體十分健康,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健康老人,1992年又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著名作家巴金也有同感:人老往往先從腿上老。他認為年紀越大,越要堅持走路,以鍛煉腿勁。將近80歲高齡時,他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7點下樓,在院子裏慢走一圈後,回去喝點兒牛奶,再出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