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平:以筆立命 愛心行世(1 / 2)

蘇平:以筆立命 愛心行世

財人

作者:許新

爺爺的故事裏

小時候,他最喜歡把頭歪在爺爺的胳膊上,聽的最多的就是王羲之鵝池臨帖的故事。爺爺給他講曆史,講軼聞,也講他們蘇家的家族故事。

他的先祖在四川眉山,是蘇軾家族後裔,由於戰亂等原因,家族中的一部分人逃到山東榮成海邊,在那裏建立了蘇家村。10 0多年前,山東遭饑荒,他的祖父在“闖關東”時到了東北,在遼寧與內蒙交界一個叫法庫新城堡的村莊落戶。

法庫新城堡就是他出生的地方,這裏土質沙化適宜種植香瓜,從此祖父開始了瓜農生活。盡管生存在窮鄉僻壤,蘇家人酷愛詩書的家族傳統,也依然沒有斷流。

他名叫蘇平,字夢潮,號龍崗山人,中國著名書畫家。如果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那提他的作品人們就熟悉了。他一生為數百部影視題寫片頭,《白毛女》、《西安事變》、《紫禁城》、《漓江春》、《國之瑰寶》、《萬裏長城》等,這些我們熟悉的影視片頭題字,都出自蘇平先生之手。

他少年時的啟蒙與齊白石很像。白石年幼時得祖父寵愛,祖父隻認識300個漢字,白石悉數學完300個漢字之後,就應景人世了。蘇平對藝術的初識也是由祖父開啟,後來求學的道路頗坎坷,全憑自學與天賦的指引,走在書畫藝術的道路上。

蘇平的祖父是瓜農,但還算粗通文理,他從小就聽爺爺給他講,如何做一個有學問的人。貧瘠的鄉間不是沒有“學問”,村裏廟宇和觀音祠裏的匾額,成為蘇平小時候臨摹的法帖。他用鄉間的沙土做紙,用樹枝、手指反複練習匾額上的字。到他6歲時,書法已經寫得有模有樣,從那時起就被叫去給鄰居寫對聯。

爺爺用賣香瓜的錢給他買紙買筆,他越發刻苦練習,把所有時間都用在書法上。後來,他又跟隨父親來到開原縣讀書,小學和中學期間,他係統學習古典詩文和書法。此後,終於從爺爺的故事和村寺的匾額中,一躍踏入更廣闊的文明裏。幸運的是,他還遇到一位給予他深厚學養的好老師。

中學時,教他國文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先生。這位先生名籍冠瀛,畢業於北京大學,其文學功底深厚,書法尤其寫得好。應該說,蘇平領悟書法深奧之道是從此時開始的。在籍先生看來,蘇平書法還算端正有樣,他缺少的是對運筆技法和規律的掌握。於是,籍先生一個一個字給他校正,除了平時悉心指導,還讓他臨摹名人字帖。一個寒假裏,先生給他一本唐馮承素的臨蘭亭序帖,讓他依此臨摹2 0 0遍。蘇平閉戶,整整臨摹了300遍。這樣的專注使他明白,書法不僅是腕上功夫和運筆的熟練;關鍵還要用心,心到了筆才會到,這樣寫出的書法才有靈魂。

蘇平的求學時期都在戰亂中,他193 6年上學,次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8年抗戰之後又是3年解放戰爭。他在家鄉和異地輾轉遷徙,一邊避難一邊修習書法。時局動亂,學校停課,然而他渴望讀書,渴望考學。後來,他跑去大姐夫在讀的沈陽醫學院尋求幫助,不料被姐夫趕出校門,從此流浪街頭。最後,一位家在沈陽的同學收留了他,代價是在人家當夥計,負責擔水劈柴等重活。

作為信仰與追求的藝術

1948年底,19歲的蘇平進入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為新中國最早從事電影美術的工作者。被招進電影製片廠,憑的是一手好字。招考很簡單,考官問蘇平有什麼特長,他一下筆就把對方征服了。

進入電影製片廠,不單是結束了動蕩生活,也在事業上找到了與專業相通的方向。其後幾年裏,他倍加珍惜時光和機遇,工作再累也不忘練習書法。他汲取名家眾長,其筆下愈顯功力,漸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楷行草隸篆無一不精,尤以行書更見風格。

1952年,蘇平被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後轉入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開始專業為電影題寫片頭、創作插圖。他關於書法的理想在電影領域得到了充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