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過去還是投資未來
財專欄
作者:莫大
最近的網絡媒體以及紙質媒體出現了一致性的傾向,將矛頭直指創業板指數的上漲,斥責其為炒概念、炒垃圾股。它們一致性地呼喚市場風格轉換,寄希望於市場後續的上漲,是由所謂的大藍籌推動的真實上漲。實際上,這樣的預期差不多是笑話,市場之所以選擇中小盤股,而不選擇所謂的大盤藍籌股,是與宏觀經濟麵走勢有關係的。
這裏麵的原因,我們在前麵從上一次的輕工業向重工業轉型期,市場的大市值品種變遷,闡述過市場資金取向的內在機理。而從2011年末開始,市場已經出現了重工業向新興戰略產業轉型的萌芽期,原有的五大藍籌板塊,由於嚴重的產能過剩,在宏觀經濟不景氣以及企業負債率高企,需求不暢的經濟環境下,業績的逐步滑坡是個中長期趨勢。而在證券市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就是其市值的不斷萎縮。但是,新興的產業卻在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它體現在與民生相關的衣、食、住、行上,具體一點就是人們采買的方式發生改變;出行的方式發生改變;住的方麵因國家的管控會抑製其繼續擴張;食的方麵則是要求更精製、更安全。而我們注意到,這波創業板市場由小市值變成大市值的上行過程中,集中出現的是與移動終端流量相關的網絡通信、網絡服務類;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水處理類;與替代能源相關的油頁岩氣設備產生、勘探、服務類;與出行方式改變相關的軌道交通、新能源電動車類。而這些才代表著未來的社會發展方向,它們才是真正有投資眼光的投資者的選擇。對於過了氣的老藍籌股,且不說其依然看著很美麗的業績是否真實,就其中長期的走向看也是很明了的事。比如工程機械,比如高速公路板塊,比如鋼鐵、有色冶煉。而被名家們所推崇的銀行、地產,事實上也並不是那麼美麗,等待它們的是資金鏈斷裂的隱患。當央行收緊貨幣發行,不加入歐美日競相貶值貨幣的圈子,社會的流動性必然不會是想像中的充裕。而當全社會實體不能產生相匹配的利潤時,必然會將資金投向“穩定增值”的理財產品。換句話說,就是全社會都在炒錢,不炒股。而它們所炒的錢,最後的流向差不多都是地產,這也難怪央行會發出要防範資金鏈出現問題的警示。你說,就這種狀態,你還指望市場來個風格轉換?按我看,市場要麼繼續搞小票,要麼行情玩完,就這麼簡單的事,沒啥玄妙好講。原因太簡單了,大票沒有未來,大指數沒有大戲;小票仍然有戲,小指數仍有空間。
其實,對於小指數,我們還是前麵那個預期,理論上小指數中的創業板指數與中小板指數,都還有不小的上行空間。這裏的調整原因,是大票的短暫上行帶來的資金擠壓效應。如果是讓我在大票與小票間選擇,我還是寧願選擇有未來的小票,而不願在過氣的五大藍籌中賣力。在投資過去還是投資未來問題上,相信很多人都能搞明白方向。但是,更多人搞不清的是,什麼東西才有未來?而我們上麵所提的幾個方向,即是代表未來社會發展洪流推動的方向。我相信從中長期講,它們代表著未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方向,是最值得投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