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養生
飲食、睡眠和性,是人的三大本能。養生學認為,飲食養生、睡眠養生、性養生,是生命儲備的三大要素,是養生抗衰老的主要環節。
飲食為養生之本。飲食養生,是指合理地攝取飲食物中的營養,以增進健康,強壯身體,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孫思邈曾經說過:“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謹和五味巧養生
所謂“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
研究表明,五味與人體健康關係密切。五味調和,有益健康;反之,五味偏頗,則對健康有害。
(1)辛味
辛味可發散、行氣、活血,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的代謝、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但食之過量會刺激胃粘膜,故患有痔瘡、肛裂、消化道潰瘍、便秘以及神經衰弱的患者不食為好。
(2)甘味
甘味具有補養氣血、解除肌肉疲勞、調和脾胃、緩解疼痛、解毒等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則會壅塞滯氣、助濕生痰,甚至誘發糖尿病。
(3)酸味
適當吃些酸食,可健脾開胃,促進食欲,並可增強肝髒的功能,提高鈣、磷元素的吸收。但過量服食可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4)苦味
苦味具有除煩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尿等作用。但多食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
(5)鹹味
鹹味能軟堅潤下,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的滲透壓平衡以及正常的水鈉鉀代謝作用。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量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但成人每天攝入食鹽量不宜超過6克,過食可誘發水腫、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粗細搭配有益健康
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把糧食中的大米、白麵等稱為細糧,而把玉米、高粱、紅薯以及蓧麥、芥麥等叫做粗糧。
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吃越離不開“精”字,吃精米精麵成了一些人的時尚,而吃粗糧似乎是貧窮的象征。殊不知,這與科學的養生之道背道而馳。
因為在稻麥的鼓皮中,含有多種對人體來說較重要的微量元素及植物膳食纖維。如鉻、錳,若經加工精製後,就會大量減少。如果缺乏鉻、錳這兩種元素,就容易發生動脈硬化。
植物纖維能加速食物的排泄,使血中膽固醇降低。食物太精細,膳食纖維必然很少,往往食後不容易產生飽腹感,很容易造成過量進食而發生肥胖。如此,血管硬化、高血壓的發病率就會增高。
粗糧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本身對大腸產生機械性刺激,促進腸蠕動,使大便變軟暢通。這些作用,對於預防腸癌和由於血脂過高而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都有好處。
此外,膳食纖維還會與體內的重金屬和食物中有害代謝物相結合排出體外。
所以,從人體健康養生的角度來看,不宜長期吃精食細糧,而應經常吃點玉米、紅薯等,做到粗細糧搭配食用。
但長期大量進食高纖維食物,會使人體蛋白質補充受阻,脂肪攝入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因而造成骨骼、心髒、血液等髒器功能的損害,降低人體免疫抗病的能力。
專家指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入量以10~30克為宜。除了粗糧以外,蔬菜中膳食纖維較多的是韭菜、芹菜、茭白、南瓜、苦瓜、紅豆、空心菜、黃豆、綠豆等,也可適量食用,以替代粗糧攝取的不足。
葷素平衡身體好
專家提醒,葷素平衡是飲食養生的關鍵一環。葷素平衡的科學內涵有以下2點:
(1)配餐要葷素搭配
葷,指動物性食物;素,指植物性食物。葷素搭配在一起,能夠使營養素種類齊全。
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物含脂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以及鐵、鈣、鋅、錳等營養素。
在稻穀、薯豆、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米薯類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素、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蔬菜水果類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食物纖維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素。
可見,將葷素混合在一起食用,就可以從中攝取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素、脂溶性維生素等營養素。也就是說,葷素搭配是營養素種類較為齊全的理想的膳食模式。
(2)飲食要素多葷少
葷素的“平衡”,指的是素多葷少,“平衡”不是平均。
從人體生理特征角度來說,人類的生理特點決定必須葷素兼食,並要素多葷少。
首先,人類的消化係統是葷素雜食型的。人類消化道一般長7.5~9米。這個長度比食草動物的消化道短,比食肉動物的消化道長,表明人類的消化道適於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兼食。
其次,在人類的消化酶中,用於消化植物性食物的“澱粉酶”超過實際需要量的10倍,而用於消化動物性食物的“脂肪酶”僅勉強夠用,因此不宜吃肉類過多,否則酶係統難以承受。
再次,人類牙齒共有32顆,其中用於咀嚼穀物和蔬菜的門齒占8顆,用於咬食肉類的犬齒隻占4顆,表明人類的牙齒也是以食穀蔬為主、肉類為輔的素多葷少的雜食型結構。
總之,葷素兼食,素多葷少,是飲食養生的理想膳食模式。
飲食以時有益養生
古人雲:“食能以時,身必無災。”飲食定時,對身體健康有益。
有規律地定時進食,可以保證人體消化吸收過程有節奏地進行活動,使脾胃功能協調配合,有張有弛,維持平衡狀態。
《黃帝內經》指出,隻有定時進食,使胃腸保持更虛更滿的功能活動,才能使胃腸之氣上下通暢,保證食物的消化及營養物質的攝取和輸布正常進行。
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各餐間隔的時間約4~6小時,這比較符合生理衛生的要求。
現代研究證明,早上7點前後、中午12點前後及晚上6點前後,這三個時間內人體的消化功能特別活躍。而一般混合性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素食約為4小時,葷食約為6小時,然後由胃進入小腸,當胃中食物排空至一定程度時,便產生饑餓感,需再次進食。所以,經常有規律地定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飲食不定時而隨意進食或零食不離口,使胃腸始終處於充盈狀態,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打亂了胃腸虛實交替的活動規律,便會導致胃腸功能的失調,長此以往,勢必食欲逐漸減退,甚至產生厭食症,嚴重地影響身體健康。
另外,由於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也可少食多餐,不必拘泥於一日三餐,這樣更有利於消化吸收。
饑飽適度是重要的養生之道
飲食量應控製在“饑飽適度”這個程度上,使饑與飽處於平衡狀態。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飲食以時,饑飽得中。”說的是飲食要定時,要適可而止,常處於不饑不飽的平衡狀態。
不過饑不過飽,始終保持平衡狀態,能夠使胃腸功能有嚴格的規律性,因而攝取營養正常有序,新陳代謝功能正常有序,自然有助於健康長壽。
過饑過飽,都可能引起人體生理活動秩序紊亂,甚至引發疾病。過饑,攝食不足,營養供給不上,身體虛弱,抵抗力降低,極易引起疾病;過飽,食物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作能力,輕則導致飲食停滯,脾胃損傷,重則引起疾病,譬如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症。
養生學認為,維持饑飽平衡的可行之道——每餐隻吃八分飽,未飽先止。
除此之外,為了適應生理活動和工作勞動的需要,飲食必須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
一日之內,由於早上一夜過後,胃腸已經空虛,此時攝入高質量的食物,既易於消化吸收,又可確保精力充沛;午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補充上午的消耗,又要滿足下午的需要,因此必須多食;而晚上接近安寢,活動量相對減少,靜息入睡而代謝緩慢,如進食過飽,易使飲食停滯,增加胃腸負擔,並會影響睡眠。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的主張。
幹稀平衡很重要
每餐飲食應該有幹有稀,幹稀平衡對健康有益。
所謂幹,指米飯、饅頭、花卷、餅、麵包、糕點等;所謂稀,指粥、湯、奶、豆漿等。幹稀平衡主要體現“稀”的作用上:
(1)有助於食物的消化
幹稀搭配在一起,粥、湯、奶、豆漿對食物消化有特殊作用。首先,能夠濕潤口腔和食道,使進食順暢。其次,粥作為半流質食品,能夠刺激口腔分泌睡液和刺激胃分泌胃液,因而有利於對幹食的消化吸收。
(2)能夠多吸收一些營養成分
幹稀搭配進食能夠更多地吸收一些營養素。如饅頭(或花卷)配玉米糊,窩頭配大米粥,紅薯配小米粥,窩頭配麵湯……都能夠起到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了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生理價值。粥能夠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B2、尼克酸等維生素。米飯或麵食配湯,如配海帶湯,可以攝取更多的碘;配魚湯,可以吸收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3)搭配適宜有一定的營養保健作用
幹稀搭配得當還會有一定的營養保健功效。如用標準粉和玉米粉混合製成的發糕與赤小豆粥(赤小豆與米熬粥)同時食,既能使所含不同氨基酸互補,又具有清熱解毒的保健功效。傳統養生學認為,大米、小米的米湯具有補氣健脾、養胃益腸、止渴利尿等功用。米中含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熬成粥後,在米湯中分別溶有83%、50%、78%,故米湯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
米飯或麵食配菜湯(新鮮蔬菜湯),可吸收菜湯中溶有的大量生理性堿性成分,使體內血液呈正常的弱堿性狀態,能夠防止血液趨酸化,並能清除汙染物及毒性特質。所以菜湯有“最佳人體清潔劑”的美稱。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吃飯喝湯與吃“湯泡飯”是兩回事。核心是“湯泡飯嚼不爛”,因為湯和飯混在一起,食物在口腔不等嚼爛就隨湯一起咽下去了。由於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髒分泌的消化液不多,吃進的食物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因此吃“湯泡飯”不是好習慣。
飲食養生4宜
以下飲食養生4宜,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的。
(1)宜新鮮
新鮮、潔淨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營養成分,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同時還防止了病從口入。若進食了腐敗變質或被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必定會損害機體,導致胃腸等疾病的發生。
(2)宜細軟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細軟的食物,易於消化吸收,不會損傷脾胃。而堅硬的食物,消化較難,特別是筋韌的肉食,不煮軟爛,更易停滯傷胃。
(3)宜細嚼慢咽
進食時應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這對消化有很大幫助。因為在細嚼慢咽過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夠幫助胃的消化。同時,細嚼使食物充分磨碎,減輕胃的負擔;慢咽能避免急食暴食以及吞噎、嗆逆現象的發生。
(4)宜專致愉悅
《千金翼方》中說:“食勿大言。”說明古人主張進食時要專心致誌,集中注意力,不可一邊吃飯一邊思考其他事情,或邊看書報邊吃飯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響了食欲,又不利於消化吸收,久之還會引起胃病。
樂觀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欲大增,並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反,如果在憂愁、悲哀、憤怒等情況下勉強進食,會妨礙脾胃納運功能,出現食欲不振或脘腹脹滿疼痛等症。所以古有“人之當食,須去煩惱”之說。
四季飲食養生
一年四季有寒熱溫涼之別,飲食也應有所區別。簡單而言,四季飲食養生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春季
春三月,氣候漸溫,萬物複蘇,人體肝氣當令。《千金要方》中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之說。其意是要求少吃酸味食物以製肝木旺盛,多吃甜食以增強脾的功能。一般認為,春宜甘溫平淡,再適當地配合具有清肝疏肝作用的食物,如小白菜、油菜、胡蘿卜、芹菜、菠菜、薺菜、馬蘭頭、菊花腦、荸薺等。
(2)夏季
夏三月,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體消化機能下降,食欲不振。因此,夏季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富有營養,易於消化為原則,並少吃肥膩、辛辣、燥熱等助陽上火、積濕生熱之品。宜食西瓜、黃瓜、綠豆、扁豆、玉米、薏苡仁、豇豆、豌豆、冬瓜、絲瓜、西紅柿、楊梅、枇杷等。清淡的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此外夏季出汗較多,津液虧乏,故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肥膩食物一般難以消化,特別是在長夏季節,易使濕困脾虛,因此要忌食。
(3)秋季
秋三月,炎暑漸消,氣候偏於幹燥,且肺氣當令。故在飲食方麵多選擇甘潤性平的食物,以生津養肺,潤燥護膚。如梨、柿子、香蕉、甘蔗、菠蘿、百合、銀耳、蘿卜以及乳品、芝麻、糯米、蜂蜜等。另外,秋季人體腸胃內虛,抵抗力較弱,是胃腸疾病的多發季節。此時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雖然天氣尚有餘熱,也不可多食瓜果,貪涼飲冷,以免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