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文習武(2 / 2)

原來,楊彥實在是餓的吃不消了,走在路上就啃起了胡餅,盡管胡餅又冷又硬,還因發麵技術不過關,帶著絲絲的酸味,不過楊彥可顧不得,狼吞虎咽,吃相極為驚人。

“這……哎!”

葛洪夫妻也是莞爾一笑,隨即目中又現出了同情之色。

……

兩塊胡餅下肚,楊彥的肚子填了大半飽,倒不急再吃了,回到家,把黃鱔放陶罐裏養著,稍事休息,便背上竹簍往江邊行去。

當時的長江,從建康的城西自城南流過,楊彥是想挖些沙子練字。

畢竟寫慣了簡體字,寫繁體字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

楷書出現於漢末三國時期,至東晉立國,已經逐步有取代隸書的趨勢了,因此楊彥隻打算寫楷書,不準備再學習隸書了。

他從小就一直臨摹王羲之書法,還是得了幾分真髓,再結合柳公權與顏真卿書法的特點,他有信心,憑著書法在江東占有一席之地。

其實醫生,尤其是中醫,很多在書法上都有一定的造詣,畢竟要開方,得不停的寫字,就等於始終在練習,暫時楊彥沒錢買紙筆,隻能用沙子練手。

從城北到城西,楊彥繞著建康行走,當來到江邊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石頭城。

城頭旌旗招展,兵甲森嚴,楊彥不敢多看,坑著頭挖了沙子就走,回到家,已經是傍晚,於是把黃鱔開膛破肚,清洗幹淨,煮了一鍋鱔魚湯權作晚飯,飽飽的吃一頓之後,就把沙子鋪在院子裏,一筆一劃的練字,從王羲之鼎鼎大名的《蘭亭集序》開始寫。

“嗯?不對啊!”

楊彥突然記了起來,王羲之不就是生於這個年代麼?

‘md,管不了,練王羲之的字,讓王羲之無字可寫!‘

按史書記載,王羲之的年齡應該和自己差不多,這時候的書法顯然隻是初具雛形,還遠遠談不上有多大的成就。

楊彥繼續寫,沙地寫滿之後,把字擦掉,重新寫,直到天黑實在看不清了,才洗洗上床睡覺。

第二天天不亮,楊彥起床,一方麵是睡的太早,睡不著了,另一方麵是要練功。

這個時代,缺醫少藥,往往一場傷風感冒就能要人命,要想活的長,隻能增強體質。

恰好他前世是個武術愛好者,曾和形意拳大師尚雲祥的後人學過形意拳,得了真傳,可惜因為工作和學習的原因,抽不出太多的時間,隻練到了初窺明勁的堂奧,不過縱是如此,前世的他也能一掌劈碎一塊紅磚。

往往在古代,一名雄心壯誌者的最大敵人就是壽命,如王敦、桓溫,多活幾年曆史或許會改寫,再如慈禧和光緒,比誰先死,結果兩人死在了同一天。

另說句不中聽的話,如果手無縛雞之力,一個兵油子,一名地痞流氓就能讓楊彥束手無策!

練形意拳先從三體式開始,楊彥並踵站立,雙手下垂,雙眼平視,在心定之後,雙手按提,由無極太極入兩儀,最後歸於四象樁功,全身放鬆,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漸漸地,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一個時辰過去,楊彥徐徐收了功,或許是空氣清新的緣故,也可能是沒有工作與學習的壓力,身心自然放鬆,他覺得站樁的效果遠遠超過了前世,僅一趟三體式站下來,不但精神爽朗,渾身舒泰,力氣也增加了些。

站樁本就有增勁之效。

暗暗體會著自身的變化,楊彥又打了趟五行拳,才拿昨天剩下的十幾條黃鱔煮鱔魚湯,趁著煮湯的間隙,繼續在沙地練字。

不知不覺中,一個上午過去了,楊彥背起竹簍,帶上柴刀出門砍柴,順便再捕捉些黃鱔當晚餐。

雖然四奴是以織履為生,但是楊彥認為,走街串巷賣草鞋丟人,在中國古代,往往漁樵耕讀並稱,樵夫一邊砍柴,一邊唱歌,被引為風雅之舉。

楊彥既然一心向上攀登,就要從細節做起。

而且曆史上的草履皇帝,如劉備,劉裕,都是偏安一隅的短命政權,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