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列腺疾病的常識(1 / 3)

前列腺的胚胎發育

隨著對膀胱逼尿肌及括約肌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了解到前列腺在解剖上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一個複雜的與排尿密切相關的器官。在胚胎發育中,前列腺和下尿路同源,因此,了解前列腺的胚胎發育過程,對於進一步了解前列腺的組織來源、解剖結構、相應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胚胎第5周,生殖脊明顯增大,形成生殖索。卵黃囊壁內胚層的原始生殖細胞遷入生殖索內,構成原始生殖腺。胚胎第6周,原始生殖腺分成外表的皮質與中央的髓質。當胚胎性染色體為XX時皮質發育為卵巢,髓質退化;當性染色體為XY時,髓質分化為睾丸,皮質退化。胚胎第7~8周,尿生殖竇顱側與尿囊相連接的膨大部分發育成膀胱,中間的狹窄部分構成尿道。胚胎第10周,膀胱下的內胚層尿生殖竇上皮芽形成,此即尿道前列腺部的上皮芽。這些前列腺芽穿過圍繞的間質,伸長、分支和形成管狀的前列腺導管係統。12周時,前列腺發育成5組實質性上皮芽,從前列腺尿道生長出來,穿透周圍之中胚層,其位置如下:中央組來自尿道底部Wolff管開口的近端,兩側組來自前列腺槽的後外側;後組發自尿道底部Wolff管開口的遠端;腹組較小,來自尿道前壁。此時期之前,腎髒已回轉、上升到第2腰椎平麵,輸尿管下端自Wolff管分出,移向膀胱,開口於尿道底部之中央,將真正的尿道和尿生殖竇分開。男性尿道分兩部,真正的尿道位於Wolff管開口之上,尿生殖竇位於其下。前列腺部尿道包括全部真正尿道及一小部尿生殖竇。前列腺部尿道上部緊接膀胱頸,下界為膜部尿道。前列腺部尿道有雙重來源,近端來自中胚層,遠端來自內胚層。

胚胎第13周時,有70支原始導管,並顯示有分泌作用的細胞分化。胚胎第4個月時,前列腺芽已呈空腔狀小管形改變,迅速延長並發生分支,各組小管稱為葉。小管腔上皮與前列腺尿道上皮相似,由2~4層低柱狀,方形或多角形細胞組成。自小管形成纖維肌性間質,此間質到嬰兒時發育更為成熟。胎兒早期各葉互相分開,隨著胎兒生長而互相靠攏。出生時,除後葉外,各葉間界限不清。開口於尿道的前列腺管平均有60條左右。前列腺的生長發育取決於胎睾的雄激素。前列腺的生長發育與中腎管的發育不同,中腎管的發育僅取決於睾酮,而尿生殖竇的分化取決於睾酮的5α還原形式雙氫睾酮。雙氫睾酮主要調節來自尿生殖竇盆部前列腺的生長發育。

前列腺的解剖形態和組織結構

一、前列腺的解剖形態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中最大的附屬性腺,位於膀胱與尿生殖膈之間。其形態像一個圓錐體,底向上,緊貼於膀胱頸,尖向下接近尿生殖膈。圓錐形前列腺圍繞尿道後部,1/3在尿道之前,2/3在後,前列腺部尿道長4~5cm。正常成人前列腺3條徑線分別為左右徑長4cm,上下徑長3cm,前後徑長2cm,重量約為20g。圓錐分前麵、後麵及兩側麵,前麵小而突出,通過恥骨前列腺韌帶與恥骨下部的恥骨相連;後麵經腹會陰筋膜與直腸前壁緊貼,並與精囊和輸精管鄰近;中央有一直溝,近前列腺的底部溝較深。底與後麵交界處,有一凹陷,兩側射精管由此進入,自輸尿管壺腹和精囊連合處向前下,開口於後尿道的精阜。

Lowsley(1912)根據胎兒腺體的原始管道推測,將成人之前列腺分為五葉,即前葉、中葉、後葉及兩側葉。但是,實際上兩側葉及後葉之間並無明顯界限。McNeal(1968、1972、1978)根據形態學、生理功能及病理觀點,將前列腺腺體劃分為中央區、外周區、移行區及尿道周圍區4部分。前列腺中央區呈楔形,約占總腺體量的25%,包圍於射精管周圍,其尖位於精阜,底緊貼膀胱頸。外周區構成前列腺的尖部,位於中央區的外層,包繞大部中央區,僅其最上部例外。中央區約占整個腺體的70%。移行區約占腺體總量的5%,位於精阜之上前列腺前括約肌遠側段的兩外側。尿道周圍區位於尿道周圍,占腺體總量不到1%。中央區及周圍區的分泌,在質量和功能上均有不同。據稱,射出的精液,前麵部分為前列腺液,後麵部分為精囊液;精子大部在前麵部分中,活動力較大;在後麵部分中的精子活動能力弱。研究發現,若添加部分前列腺分泌之白蛋白於後部精液中,可刺激精子活動或保護精子使其不受活動抑製因子的幹擾。因此認為前列腺形態學上的不同,可能與精子活動有關。

二、前列腺的組織結構

1.前列腺組織構成前列腺是一個由非腺體組織如肌纖維和腺體組織構成的器官。非腺體組織集中在膀胱頸、前列腺前側纖維肌肉組織、前列腺前括約肌和遠側的橫紋外括約肌。腺體組織呈管泡狀結構,開口於後尿道。腺上皮大都呈單層柱狀,較大泡腔的上皮呈方形或鱗狀。腺上皮細胞沒有基底膜,附著於有致密彈力網及豐富毛細管的結締組織上。腺小葉及腺管埋藏於一層不隨意肌中。

2.前列腺被膜前列腺外有兩層被膜。內層為一層致密、堅韌的纖維組織和平滑肌包膜,次包膜伸入腺體實質,與前列腺的肌肉纖維相連使腺體分葉,腺體與包膜黏合甚為牢固。纖維包膜不是前列腺的外科包膜,外科包膜實為前列腺皮質,當尿道旁的前列腺腺體增生時,前列腺皮質被擠至周圍,成一薄層纖維樣結構,此即前列腺外科包膜。

前列腺包膜還有一層外包膜即前列腺筋膜,是來源於直腸膀胱間的盆筋膜。緊貼於前列腺及膀胱頸的前麵及側麵,前列腺的後麵為DenonvillierS筋膜。這些筋膜在胚胎發育時均來源於腹膜並向下延長,故經會陰手術時,應避免進入腹膜腔;在顯露精囊時,應辨別清楚低位之腹膜反褶。

3.前列腺的肌肉係統前列腺的平滑肌層與逼尿肌有否聯係,尚有爭論:有人認為有聯係,有人認為隻有部分聯係,也有認為逼尿肌及尿道肌層是相互分開的,但在功能上前列腺肌層起到了射出精液及括約肌的作用。

(1)輸出精液的肌層:輸出精液的肌層是圍繞單個前列腺腺泡的實質性肌肉,以及包圍於整個腺體外的連續性的平滑肌包膜,從腺體的後麵觀,此包膜極菲薄。當上述肌肉收縮時,能使前列腺液排出。前麵及前外側包膜肌層與向上延伸的橫紋肌(外括約肌的一部分)界限不清,有人稱為前列腺部尿道的橫紋壓迫肌。McNeal觀察到不同部位的前列腺纖維性基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因此分別稱為中央基質及周圍基質。這種形態上的不同,也分別擔負著不同的輸出功能。前列腺實質性平滑肌的神經支配大都來源於α-腎上腺素能神經和膽堿能神經,支配精囊、射精管、膀胱頸部的平滑括約肌及前列腺前括約肌等神經也相同。

(2)起括約肌功能的肌層:起括約肌功能的肌層由膀胱頸環狀平滑肌、前列腺前括約肌及前列腺前側麵和前外側麵的橫紋肌和平滑肌複合體構成。根據其基本功能的不同分為兩類,管理射精的肌肉及管理尿控製的肌肉。膀胱頸部環形平滑肌及前列腺前部括約肌具有控製尿及射精的雙重功能,但主要作用是在射精時關閉膀胱頸;前列腺前方及前外側的橫紋肌及隨意肌群與外括約相連,主要管理尿控製。

McNeal認為前列腺前部括約肌是膀胱三角區的平滑肌深部向下延伸至前列腺的管狀結構,此管狀結構深至精阜水平,此即所謂內括約肌,與尿道口相連接。這種肌纖維向前分散至尿道周圍,前麵中央略超過精阜平麵。神經尿動力學方麵的研究結果顯示,前列腺前部括約肌受去甲腎上腺素及膽堿能神經的雙重支配。支配近端尿道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也有分支至射精管,表明交感神經調節射精的同時也誘發膀胱頸和近端尿道的收縮。因而當射精時前列腺前括約肌的收縮使前列腺部尿道的近端閉合,能防止精液反流入膀胱。當前列腺切除手術時損傷了該結構的完整性,交感神經切除或應用交感神經阻滯劑時,前列腺前部括約肌功能受影響,可引起逆行射精。

關於控製尿的功能尚不太確切。通過膀胱尿道造影的研究,即使切除前列腺或部分切除括約肌,有些患者膀胱頸部的關閉仍佳。有時膀胱尿道造影時自動終止排尿,可見尿液向膀胱頸逆流,這種情況有時亦可見於正常人。有些患者在造影劑充滿前列腺窩時,膀胱頸持續開放,在自動終止排尿時不發生尿液向膜部尿道以上逆流。這些現象提示,尚存在一種隨意控製括約肌的因素延及膜部尿道甚至膀胱頸部。通過女性尿道壓力圖的分析,當膀胱靜止時,隨意肌鬆弛劑僅作用於尿道的上2/5.這一現象不能解釋純為不隨意肌組成的膀胱頸及前列腺前括約肌的作用。膀胱頸部的環狀肌肉可引起尿流梗阻,切除或切開此括約肌則可見尿道內口擴大,梗阻症狀解除。

(3)尿道橫紋肌:尿道橫紋括約肌位於尿生殖膈,結構複雜。此肌肉自膜部尿道沿前列腺前壁向上,在中線伸展至精阜。其下部肌纖維斜形包圍尿道,並與下麵之膜部尿道括約肌纖維連續。橫紋肌纖維在冠狀切麵上呈橫形分布,前麵較厚,兩外側麵較薄,部分纖維伸入前列腺實質。在其深麵,有些橫行纖維進入腺體實質與纖維肌性基質混合,成年人其前麵橫行纖維的上端位於精阜之上。此肌肉纖維的最上部分向兩側延伸,包圍前列腺上部及背部之兩側,肌肉上部向後走向尿道與逼尿肌環和三角區的下部纖維混合。前列腺部尿道的橫紋肌可壓迫前列腺部尿道,當其上段收縮時,前列腺部尿道之前壁斜形壓迫膀胱頸之後唇。此肌由三部分神經管理,在其深部表麵有α-腎上腺素能受體,因此能保持靜止時的前列腺尿道的全部閉合狀態,即使在前列腺切除後亦然。

4.前列腺上皮及腺導管在前列腺各區內,除近尿道的大導管外,整個導管腺泡係統襯有柱狀分泌細胞,無論在導管及腺泡內,柱狀分泌上皮細胞的形態均相同。這些細胞與前列腺基質之間相隔一層基底膜,而且基底膜平行排列。與其他的腺細胞比較,中央區的腺細胞更深,有更明顯的顆粒狀胞漿,而且細胞核相對較大。腺泡內每個細胞突入泡腔,故腺泡內緣起伏不平。前列腺外周區、移行區及尿道周圍腺體的腺細胞核較小,於基底膜排列較整齊,胞漿染色蒼白,而且泡腔內緣排列較疏鬆。前列腺中央區腺導管伴隨射精管,其開口於近精阜處;而外周區的腺導管各自單獨地開口於精阜之下到前列腺尖部尿道後外側麵的隱窩;中央區的腺導管比外周區的腺導管大,呈樹狀分支,形成大而不規則波形外形的腺泡;外周區的腺導管分支形成小而規則的圓形腺泡;中央區的基質長而致密,與腺泡緊密相連;外周區的基質不規則,連接鬆散。中央區和外周區之間這些形態及組織學區別,可以用不同的胚胎起源得到解釋。中央區上皮與精囊上皮類似,提示自Wollf管起源,而外周區是尿生殖竇起源。移行區的小導管來自前列腺前括約肌遠側端附近的尿道,導管在外周區和前列腺前括約肌遠側段之間分支後進入移行區。腺泡雖有平滑肌懸韌帶,但其與前列腺前括約肌纖維之間相互摻和,前列腺前括約肌的周圍纖維呈扇狀進入移行區基質。尿道周圍腺體多呈單一的直管,長數毫米,以微小導管開口於近側段尿道。腺體數目不恒定,可有少數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