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憤怒與克製中的平衡(1 / 3)

每個人都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產生憤怒的情緒。憤怒無須克製。當在自己受到無理的的蔑視、指責或侵害時,產生憤怒的情緒並正確合理的表達出來,是極為正常的,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但必須指出,過度的憤怒,於人於己,都極為不利。

發怒會引發多種疾病

發怒是養生之大忌。發怒是由於外在強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種不良情緒反應,青年人好強氣盛,自控力弱,情緒易衝動,因而很容易發怒。人在發怒時,能引起唾液分泌減少,消化能力降低,胃腸痙攣,心窩發堵,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血中紅細胞增加,血液粘度增大,腎上腺素分泌劇增,腦動脈、冠狀動脈緊縮變窄,此時極易發生卒中、猝死。

心理學家認為,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的人隻會越來越易於發怒,而不會越來越減少發怒次數,而過度的發怒將導致人體身心的疾病。

心律不齊

專家研究指出,發怒和敵對情緒可能誘發心律不齊。相關研究人員曆時10年,觀察了1769位男性和1913位女性,主要對他們的心理指標和心髒健康狀況作了連續的監測。結果發現,性情易怒者與性情平和者相比,前者患心律不齊的危險要比後者高出30%。

中風

動不動就勃然大怒的急性子男性,容易中風而突然斃命。不過,經常動怒的女性中風或心髒出毛病的風險比較低。

研究顯示,容易動怒的男性比心平氣和的男性心房發生纖維性顫動(一種心髒快速跳動的現象)的風險高出10%,增加了中風的危險。這是因為心髒的兩個上心房未能有效地輸送血液,導致血液凝結成塊。男性如果經常沉不住氣而大發雷霆,因各種因素而一命嗚呼的可能性就會比其他人高出20%。

肺部疾病

相關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證明,對他人不友好、易發怒會增加患冠心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會誘發一些肺部疾病。

研究人員收集了5115名18~30歲青壯年的心理數據,發現他們在發怒時肺活量依次減少,顯示其肺功能受到影響。研究者認為,除了年齡、體重、社會經濟地位、吸煙嗜好和氣喘病等會影響肺功能外,脾氣好壞與肺功能也有關聯。

平衡專家一點通

人在憤怒時血壓會升高,即使7天後想起吵架的事,血壓仍會升高。專家認為,如果心血管反應對心血管係統造成了損害,那麼,造成壓力的因素在消失後,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身體仍會受害。由此,健康專家認為,發怒對健康的影響可持續一周。

老人尤其不能發怒

中醫認為,“怒則傷肝”,很多人都有發怒的體會,發怒時感到胸悶、腹痛、食欲不振、渾身發抖、疲勞不堪。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憤怒使人心動過速,血壓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這些都是影響健康的因素。

不少中老年人,由於發怒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或腦血管破裂,看來憤怒真正可以致人於死地。難怪有人說“嘻嘻哈哈人添壽,憂憂愁愁命不長”,就是這個道理。

人易怒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遇到可氣的事情,有人怒,有人不怒,可見怒是可以抑製的。林則徐曾給自己題的座右銘是“製怒”。人的性格不同,製怒也需要有相當的修養。據說宋朝有個叫謝上蔡的,一次,他的老師問他近來有什麼進步,他回答說:我二十年就克服了一個“忿”字。

有些老年人敏感多疑,時常容不得別人的批評、嘲笑、譏諷。實際上,若遇到這種情況,發怒於己無益,泰然處之方顯大度。對別人的批評甚至誹謗,無則加勉,適當解釋。聞謗而不怒,隨讒焰薰天,終將自息。此時若與別人爭論不休,實有傷老者之大雅。

《史記》有這樣一段故事,漢武安侯與魏其侯不和,為某事告到皇帝麵前,二人互相指責,我是你非,各不相讓。退朝以後,武安侯埋怨禦史韓安國不替其說話,韓說:“你怎麼那麼不自愛?今天在朝廷上你毀謗他,他毀謗你,猶如街上小兒老婆鬥嘴,怎麼那樣不識大體呀!”

家務事常常是引起惱怒的原因。夫妻不和,子女不孝,婆媳相抵,兄弟之爭等都極易引起爭吵發怒。家務事常常是一些瑣碎小事,因為是骨肉親情,故一則對對方的責任義務要求高,二則多不像在外邊那樣克製自己,而隨意發泄,說起話來也沒個分寸。結果是芝麻大小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實際上家中的事很難論清楚是非,所以還是不認真為好,沒必要辯個我是你非。不如克製一下情緒,待對方冷靜下來,找機會商量個妥善的辦法,將事情解決。為避免發生不愉快,最好平時在家中也要掌握說話的分寸,不講過頭和傷感的話。

總之,老人戒怒對心身健康大有裨益。

平衡專家一點通

醫學研究發現:孕婦發怒,可使體內的激素和有害化學物質的濃度劇增,並可通過胎盤進入羊膜內,直接影響胎兒。不僅如此,孕婦發怒,還會導致體內白細胞減少,從而降低機體的免疫能力,使胎兒的抗病能力減弱,以致使其罹患血液和內分泌疾病的機會大為增加。

過度克製憤怒對健康不利

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動怒,從心理學角度看,憤怒是一種情緒,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些人易激動,遇到不順心的事一觸即發;有的人即便很生氣,也會把憤怒壓在心底;也有的人此處受氣,別處發泄;還有的人自己錯了卻衝他人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