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小宏:攻克糖尿病足(1 / 3)

關小宏 攻克糖尿病足

關注

作者:趙建強 李翔

他說,“軍醫”和“醫生”名字上隻區別在一個“軍”字,實際上卻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服從感,從醫30多年來,他始終恪守著一個軍人的行醫準則。

這位認真務實的軍醫,是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都能很快適應並且做出成績的人,也許正因為他的這個特點,讓他擁有眾多頭銜,更做出了諸多成就: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醫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創麵修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他就是關小宏,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空軍高層次人才,擅長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和研究。

貧寒學習求醫夢

關小宏1958年出生於陝西長安縣,即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經曆過大食堂和饑荒歲月的他從小家境貧寒,而當時農村相對落後的教育環境讓關小宏8歲時才偶然碰上挨家挨戶登記的老師,萌生了上學的念頭。少時的求學之路是艱辛的:“當時學校離家有兩三裏地,我們要一人搬個大凳子再搬個小凳子,到了教室按座位擺放好,再坐下聽課。就這樣年複一年,每天不管刮風下雨都是如此。”關小宏回憶說,除了艱苦的學習環境,因為家裏經濟困難,放學後他還要利用空閑時間編草帽換錢來補貼家用。隨著年齡增長,上學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他要硬著頭皮頂住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早點掙錢的壓力,堅持學業。為完成父親下達的每天必須掙夠4工分、也就是要打40斤草的任務,他寧願中午不吃飯,頂著炎炎烈日在酷暑天割草,也不耽誤下午的課程。從小學到初中,盡管有種種困難,但是關小宏始終學習成績優異,並且一直都擔任班幹部。

說起如何能夠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不放棄學習,並且保持優異的成績,除了本身對於知識的渴望,關小宏說更多是因為從小的經曆讓他萌生了當醫生的想法:“我小時候經常肚子疼,我大姐會背我到鎮上的醫院去看病,當時我就覺得醫生拿個聽診器聽完了之後,給我開點藥,我的肚子就不疼了。這讓我覺得醫生很神奇,隻要聽一下摸一下就知道你得了什麼病,所以從小就覺得醫生充滿神秘感,對這個職業也很崇敬,覺得醫生可以幫病人解除病痛,這可以說是我想當醫生最直接的原因。”而另外一個更實際的原因,就是希望不再挨餓。關小宏至今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學校離家裏有10裏地的距離,要從家裏背著玉米麵或者白麵去換飯票。可是當時家裏沒有那麼多糧食。“有一次沒有飯票了,我實在餓得不行,就借同學的自行車騎回了家,當時我父母都不在,我看到家裏隻有一棵白菜,就燒開了水,把白菜放進去撒一把鹽,把一整棵白菜都吃了。當時我隻有14歲。”童年的經曆讓關小宏深刻體會到,人要生存必須有飯吃,想要有飯吃就要被需求。醫生這個職業是在任何時候都被人們所需求的,這單純的想法讓當時十幾歲的關小宏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最初的向往。

“要有不斷追求的目標”

1975年,17歲的關小宏高中畢業,回鄉務農。因為他性格正直,又有文化,被選為了生產隊隊長。由於當時生產隊裏勞動力不足,幹農活總是落在全村最後,自然就成為最窮的生產隊,通常是辛苦忙碌一年,到頭來不少家庭還倒欠隊上的,吃飽飯都成問題。怎樣想辦法改善這種狀況,是關小宏首先想要解決的問題。他發現生產隊田埂上的樹很多,這些樹可以穩固堤壩,但是種在莊稼地旁也會遮擋陽光,影響糧食的產量。於是關小宏和生產隊的人商量,把田埂上過密的樹伐掉,把木頭賣掉,為生產隊買了拖拉機。那一年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年終時一個工分由最初的2毛5提高到6毛5,人們能吃飽飯,年終還有結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