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聚水立方,唱響中華情(1 / 3)

相聚水立方,唱響中華情

特別報道

作者:吳軍濤

14歲冠軍李佩玲

本屆的冠軍得主李佩玲是第一次來中國,或許是因為語言溝通的問題,相對於其他選手,14歲的她顯得有些沉默寡言。李佩玲來自馬來西亞,有著典型東南亞女孩的長相,棕色皮膚,身材瘦瘦的,眼睛大大的,睫毛長長的。

“拿了冠軍有什麼感受?”

“很開心,也很激動。”李佩玲微微一笑,“我也不知道,他們會那麼喜歡我。”

在大賽的決賽現場,她演唱的一首張惠妹的《也許明天》震撼了全場觀眾,舞台上的淡定自若,自身的平穩發揮,讓她贏得三位評委的一致認同,一舉奪冠。

其實,李佩玲的中文水平並不是很好。從小上的都是英文學校,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才轉到華文學校,但是還是在英文班讀書。直到現在也不過是中文二級的水平。所以,此次比賽,她比別人付出的都要多一些,每首歌的歌詞都要反複地記憶。然而對歌曲感覺的把握卻並不顯得很吃力。她的偶像是鄧紫棋,她告訴記者,因為鄧紫棋唱歌時感情豐富,具有爆發力。“《我是歌手》你有在看嗎?每一期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所以很期待她的每一場表現。”

“你會模仿她的一些唱歌技巧嗎?”

“技巧是自己學的,不能去模仿人家。看別人的演出就是感受到他們的感情就可以,最好是不要模仿,要唱出自己的特點。”佩玲一本正經地說。這讓記者感到小小年紀卻對音樂有如此的理解,實在不易。

李佩玲對唱歌的喜愛是打小就開始的,媽媽也一直很支持她,到了8歲那年,媽媽就把她送去一個歌唱班學習。那時佩玲的膽子還很小,第一次上舞台唱歌,是被大家“逼”上去的,但有著唱歌天賦的她,隻是在台上唱了一小段,就被台下的老師相中。那時,她還小,並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隻是之後便被送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接受更專業的學習。

采訪中,她麵對記者的提問也很坦誠,在對自己身世的回答上,她也毫無保留。其實,李佩玲是被一對華人夫婦所收養的,在10歲那年得知了這個消息。

“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是什麼心情?”

“我並沒有感覺到痛苦,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很開心。從小我做什麼,媽媽都很支持我。”這次參賽,原本媽媽是要和李佩玲一起來的,但一些原因沒能脫身。除了之前在台灣參加過一次歌唱比賽,這是她第二次離開家,媽媽很不放心她一個人,就把她托付給一起同行的吳依蕾。在北京,她又結識了很多來自各個國家的朋友,很開心,雖然遠離家鄉有些不適應,但在這裏她又有一次新的生活體驗。李佩玲有一個從澳洲留學回來教了她4年的音樂老師,每場比賽下來都會關心地問道:“情況怎麼樣,有哪些困難嗎?”親友的關愛都讓她很感激,也不會感到獨自在外的寂寞。

對於將來的打算,李佩玲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歌手,能夠生活得簡簡單單,多賺一些錢,來回報一直以來支持自己唱歌的父母。

“大哥”黎安琪

“大哥!大哥!”粉絲們瘋狂地朝著舞台呐喊。

站在決賽台上演唱的是黎安琪,21歲,來自葡萄牙賽區。在進三強賽的第二輪比賽中,選手兩人一組,演唱自選曲目,每組選手由評委決定一位進入冠軍爭奪戰。黎安琪與美國選手馬伯騫分在一組,她演唱了一首《冬天來了》,評委老師對她高度讚揚:“從你的歌聲裏,我感覺到了一種畫麵感。”最終,她獲得評委全票認可,進入冠軍爭奪戰。

在決賽的過程中,導演為了給黎安琪一個驚喜,悄悄安排把她的外婆請來,在舞台上上演了黎安琪和外婆相見的感人一幕。事後,外婆好奇地問:他們為什麼叫你大哥?黎安琪回答,因為我人比較文靜,不愛說話。外婆說:“你不是這種人,我知道。”

麵對記者同樣的問題,黎安琪有些羞澀地說:“剛來的時候大家還是比較不熟啊,我就逢人叫妹妹。比我大的也叫妹妹。我通常就會用這種方式去搭訕,一個胳膊摟過去,問:‘妹妹,從哪裏來的啊,幾歲了啊?’就這樣每個人幾乎都被我叫過了。”她想了一下,說:“也可能是因為平時在排練的時候,老師安排任務,我就會在旁邊很大聲地叫,這裏、這裏,那裏、那裏……平時吃飯,我都會說吃剩下的要打包。每個人都要打一點,晚上餓的時候就可以吃。”

從她的回答中,記者感受到了一個真誠、爽朗,有些“好為人師”卻很熱心的“女王”。

和其他選手相比,黎安琪相對沒有語言上的壓力。她從小出生在廣州,在廣州長大,父母是在她兩三歲的時候移民去的葡萄牙,是外婆一手把她帶大的。13歲那年,讀初中的時候黎安琪才去了葡萄牙。“從小外婆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黎安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