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命運
時政
作者:逄先知
8月22日是鄧小平同誌誕辰110周年紀念日。隨著電視劇《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播出和各種紀念活動的舉行,中國進入了紀念鄧小平時刻。
眾所周知,鄧小平是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身份而成為扭轉中國命運的曆史偉人。南方談話20多年後,當曆史走到了2014,改革也隨之走到了深水區。全麵深化改革再一次成為中國當下各種思潮之最大共識。
為此,本刊選取《求是》雜誌發表的《鄧小平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命運——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而作》一文,詮釋一代領袖在今天的傳承價值:今天,紀念小平,不是為了紀念而紀念,而是為了重聚改革共識,為了更好地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的社會主義製度基礎上走出來的,是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開辟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向何處去,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曆曲折和挫折後如何向前發展?這個問題嚴峻地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麵前。中國應該堅持走什麼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解決這個問題的曆史責任,落在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身上。
一
經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人們的思想被“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指導思想嚴重地束縛住了,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現象相當嚴重。而“文化大革命”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留下的問題堆積如山,黨和國家麵臨的工作局麵錯綜複雜。要改變這種狀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向前發展,從何處著手呢?鄧小平首先抓住端正思想路線這個關鍵問題。我們黨的全部曆史證明,思想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思想路線是確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基礎。鄧小平針對當時黨內的思想狀況,認為必須“打破精神枷鎖”,使大家的思想“來個大解放”。他尖銳地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他從批評“兩個凡是”和支持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人手,強調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強調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必須重新恢複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就為正本清源、撥亂反正,開辟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新的發展道路,奠定了正確的思想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糾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指導思想,決定將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路線。鄧小平是製定這條政治路線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要求全黨抓住現代化建設這個根本環節,扭住不放,認為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是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他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搞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麼。這是涉及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的重大理論問題。鄧小平的回答明確而肯定:“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本來黨的八大就已明確提出了這個思想,但是沒有堅持,後來一步一步走上“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子。鄧小平J恢複和發展了黨的八大路線,並從理論上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確立了,那麼由什麼樣的人去執行,這個非常現實而緊迫的組織路線問題,擺到了全黨的麵前。鄧小平說: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已經確立了。“現在我們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是組織路線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政治路線確立了,要由人來具體地貫徹執行。由什麼樣的人來執行,是由讚成黨的政治路線的人,還是由不讚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間態度的人來執行,結果不一樣。”他認為,“中國的穩定,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強的人來接班才能保證。”後來,關於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等一係列解決組織路線問題的政策措施,就相繼提了出來並迅速加以實施。
二
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撥亂反正,從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都是糾正黨內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而隨著糾“左”工作的深入,右的思潮又趁機冒了出來,這股思潮的矛頭所向和政治實質,就是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特別是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樣的大是大非麵前,鄧小平毫不含糊,如同糾“左”一樣,充分表現出他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堅定性。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右的思潮必須進行批判。他指出,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證,如果動搖了其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主要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成為我國的立國之本,為開辟新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礎。
要進行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不能不對建國以來的曆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曆史進行反思和總結。《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就是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提出並在他們的主持下作出的。《決議》對建國以來一些重大曆史問題,進行了全麵的實事求是的分析,達到了分清是非、正確總結曆史經驗的目的。既指出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發生的失誤,又肯定了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別是既指出了毛澤東晚年所犯的嚴重錯誤,又科學地確立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經曆了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曆程,《決議》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對於保持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統一,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黨的第一個曆史決議為黨的七大的順利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那麼,黨的第二個曆史決議則為黨的十二大的順利召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條件。就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極為重要的思想。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黨和國家在新的曆史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