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膠州:開發區的轉與改(1 / 2)

膠州:開發區的轉與改

商都

作者:郭霞

2012年,膠州經濟開發區獲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開發區,這也是青島市的第二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兩年過去了,國家級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在向著建設全國一流開發區的目標奮進。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發區建設大潮中,膠州市怎樣抓住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與城市的融合、體製的改革幾大重點,避免進入產業同質化、新區空城化的誤區,實現良性發展?近日,記者走進國家級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去了解開發區的“轉”與“改”。

新“籠”要裝新“鳥”

轉型升級、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這些詞彙是當前整個國家經濟領域的重大課題,具有普遍意義。之所以轉型問題顯得如此迫切,很大程度上源於近年來,迷戀招商引資的地方很多,一哄而上搞開發區建設,卻淪為“空城”、“鬼城”的地方也為數不少。怎樣避免走上“開發區是個筐,啥都往裏裝”的招商歧途?國家級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采用的是“科學招引”的辦法。

“大家都說‘騰籠換鳥’、轉型升級,對於膠州來說,經濟技術開發區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這個轉型更大意義上是從起點就瞄準高端、新興、智慧、生態,先做好規劃,對於不符合規劃的項目,投資再大,也不能引進。”開發區黨政辦工作人員孫勇軍說道。

開發區自2012年12月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至今不到兩年的時間,可謂是一個新的“籠子”,而這個“籠子”裏要裝什麼樣的“鳥”呢?全國各地開發區建設,往往出現產業雷同的現象,有數據表明,“全國200多個開發區規劃,60%有輕紡園,50%有醫藥園,40%有信息產業園,30%有化工產業園。”缺乏定位、同質化、惡性競爭已經使開發區不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據了解,國家級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承接青島的產業總體戰略,依托膠州傳統的裝備製造業優勢,定位為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區。發揮既有優勢,向高端進軍,這可視為膠州開發區的轉型路徑。

青島中集集裝箱製造有限公司,是膠州市的一個名牌企業,而2012年5月簽約的中集冷鏈高新產業項目,是目前開發區裏第一個實現試運營的項目。記者走進“冷箱夢工廠”已經竣工的生產車間,隻見一台台設備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鋼板的切割、焊接等工作,而工人們隻需要在電腦前,按照設計好的程序來操作電腦,就可以實現自動化生產。

據中集冷鏈高新產業項目現場調度楊斌介紹,過去老廠在膠州的雲溪河畔,而開發區的項目建成後,老廠將全部搬遷到這裏,專門生產集裝箱中技術含量最高、利潤最大的冷藏箱和特種箱。楊斌指著現場的設備,一一向記者介紹:“這個發泡機,是引用的德國技術,過去發泡機采用141B發泡劑,會產生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氣體,而今後,我們將全部采用新技術,用環戊烷發泡劑,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水循環粘結技術、激光跟蹤焊、仿形焊等新技術,正在支撐著青島中集集裝箱向產業鏈高端爬升。

“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一個年產標準冷藏箱10萬台,產值過百億元,集總部經濟、產品研發、生產製造、人才育成、學術研討等功能於一體,世界領先、全球最大的‘百億級冷鏈產業板塊’。膠州作為中集冷鏈的總部所在地,必將成為冷鏈產業輻射中心、冷鏈新業務孵化中心以及冷鏈裝備高端人才的集聚中心,有力推動膠州市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進程,實現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創新發展,促進青島藍色經濟的騰飛。”

中集冷鏈高新產業項目,是膠州開發區招商貫徹“科學招引”的一個縮影。在這種理念指導下,2013年開發區核心區已落戶項目52個,總投資575億元,總建築麵積686萬平方米,畝均投資超過400萬元。其中,投資過50億元項目2個,過30億元項目3個,過3億美元項目3個,過10億元項目20個,項目涵蓋產業類、科研孵化類、專業園區類、城市功能類、旅遊休閑類等五大組團。

目前,西安交大青島研究院產學研基地已正式啟用,中集冷鏈項目設備試運行,智慧膠州信息大廈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特銳德(膠州)工業園、中加國際學校等21個項目已實現主體封頂,上半年新簽約項目6個,其中,世界500強項目2個,德國獨資高端風能發電設備項目1個。

近期,新洽談的華信科技、海泰科模具、世界500強康迪克電梯等三個占據“微笑曲線”兩端的高新技術項目總投資10億元,總占地僅156畝,畝均投資強度超過600萬元,樹立了開發區招商引資新風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