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市場權力的理性決策
權威演講
作者:尹貽君 李健
市場權力是一種軟實力,現代企業競爭以及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依托於軟實力。一言以蔽之,權力的精髓在於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而與一般社會權力所不同的是,市場權力首先是以市場經濟效率為中心,但除了用於追逐利潤之外,權力實施者必須始終秉持效率與公平的二元法則。
企業的市場權力來源於企業能力或者利益相關者彼此之間的某種既有依附關係。通常,擁有市場權力的企業,需要明晰權力的基本特性、類型與效應,據此理性地選擇、運用有效的權力方式、工具,即通過權力的有效利用,改進、完善與維係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和諧關係,進而為企業贏得消費者、供應商、渠道成員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信任,最終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率預期。
什麼是市場權力
按照韋伯等社會學者的觀點,權力的本質是主體能夠以某種方式影響、製約或控製其他相關成員的一種能力。從權力的一般解釋出發,西方經濟學者認為,市場權力泛指一個組織或企業對某一行業的價格和微觀生產經營決策所具備的控製程度。進一步說,企業的市場權力具體表現為企業在市場係統中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力和控製力。通常,影響力與控製力是企業市場權力的兩個層次,即企業一般是以特定的影響力為基礎,進一步尋求對於其他相關企業的控製力。
企業的市場權力不等同於傳統的其他社會權力,具體說,企業市場權力的特性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市場權力與市場及其市場經濟行為緊密相關,即市場權力限定於市場組織或係統範圍,而區別於其他政治、社會與法律等範疇的權力。企業的市場權力相對於市場而存在,是一種純粹的經濟權力,同時它也是人類社會打破傳統的世襲、宗教、政治與家庭等各種等級製度的一種社會進步象征。市場權力與企業的市場經濟行為相關,概括地說,企業的市場經濟行為分為投融資、采購、技術研發與創新、生產加工製造以及分銷或銷售,等等,企業任何一種經濟行為均可能影響甚或控製其他外部相關主體的經濟行為,市場權力由此而產生。
第二,市場權力與企業的經營決策能力緊密相關。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作為一種自主經營、自主決策與自負盈虧的生產經營主體,其重要的生產經營決策一般是以內在的資源與能力為基礎,參照外部市場的供需、價格與競爭信號等,自主地進行理性的決策選擇,也就是決策選擇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結構與質量,以及相應的資源配置規模、結構、時間與空間等,企業決策目標在於能夠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並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率。
第三,市場權力分為橫向與縱向兩種視角,但一般側重於縱向的產業鏈係統或微觀層次的渠道係統,即具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固然會影響行業內其他在位企業的經營決策行為,但這種影響是有限的,而且不存在利益分配權力的設計安排,因為行業內各個企業通常是憑借自身的競爭優勢而獲得各自的市場份額與效率。但縱向產業鏈係統或渠道係統成員則更加側重價值鏈係統的分工合作與協同,彼此之間需要超越傳統的競爭力邏輯,或企業之間不再完全選擇競爭行為傾向,而是遵循或服從市場理性決策能力,由此可能分享合作網絡剩餘。
第四,市場權力是一種讓渡產權,而且通常是一組權力,即從靜態與動態角度,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會通過正式或非正式契約,讓渡資源配置規模與結構、生產經營規模、結構以及質量等決策權,這種權力讓渡行為類似於企業內部投資者實施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投資者或股東掌握剩餘控製權,而讓渡企業的經營權、管理權於其他管理者階層,由此保障或提升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理性。在產業鏈或渠道係統成員彼此之間同樣也存在類似的所有權與經營決策權的分離現象。從而,市場權力又是產業鏈係統各個成員之間關於市場資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等一組權力的讓渡安排。
最後,市場權力不是一種法定的權力,而是一種非正式權力或製度安排,一般是通過簽約或契約安排而具體體現彼此的權利、責任與義務,通常是遵循權利與責任對等的公平法則。其中,擁有主導地位的主導型企業掌控重要的生產經營決策或資源配置權,具體的流通主導權、定價權以及利益分配權力或剩餘控製權,其他企業則擁有剩餘索取權。
企業市場權力來源與基本類型
企業的市場權力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係統內或體製性授權,通常,企業的市場權力大致來源於企業的理性認知能力與規範的職業倫理或市場價值觀,其中,French and Raven認為,市場權力來源於六種主要因素:獎賞、懲罰、感召力、專家力、法律與信息。
根據權力的來源與作用方式,企業市場權力的基本類型包括:第一,經濟性權力與非經濟性權力。通常,當企業運用經濟性的獎賞、懲罰等方式施加企業的市場影響力與控製力時,企業一般采用的是經濟性權力,反之則是非經濟性權力。一般意義上,企業最為常用的是經濟性權力,而較少運用非經濟性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