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頁岩油的開采成本隻要不超過50美元,中東的石油就將隻有商業意義而沒有戰略意義了。

未來十年,麵對美國的戰略壓力,伊朗很難放棄核計劃,而以色列能否忍受則是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因素。

未來十年,伊朗的核項目將提高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10年內,如果伊朗擁有了核武器,它的硬實力就能得到提升。如果以色列轟炸了伊朗的核設施,則必然使伊朗成為伊斯蘭世界反對以色列的英雄,其他中東國家將不得不團結起來反對以色列。

2023年,埃及有望保持目前在中東的地位,但難以恢複到穆巴拉克時期的水平。

2023年之前,“阿拉伯之春”運動還將推翻一些中東國家的政權,政權更迭的過程很可能伴隨著利比亞或敘利亞式的戰爭。

2023年之前,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轟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未來十年,中國和美國都不會過多介入中東的政治糾紛,而歐洲大國將無力在中東地區開展戰略競爭。域外大國回避軍事介入中東事務將給土耳其、埃及、伊朗、沙特四個地區大國創造爭奪地區霸權的戰略空間。

中東的重要地位不複存在

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一個人類發展極限的報告。該報告認為,世界上的石油儲量隻能供人類使用20年,而到了80年代又預測說還可再使用20年。進入21世紀之後,再也沒有人預測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還可以用多長時間了。自2003年以來,世界的儲采比(剩餘石油的可采儲量與石油年開采量的比值)越來越大。每年人類消耗的石油和天然氣少於每年新發現的儲量。進入21世紀後,關於石化能源將耗盡的說法在媒體和非專業人士中還有市場,但已經沒有專業人士相信這種說法了。人類曆史上從沒有因能源匱乏而導致經濟萎縮的例子。人類不再把草木作為燃料並非是因為草木燃料供應不足,而是因為人類掌握了煤的挖掘技術和使用技術,而使用煤的成本和效益都大大優於使用草木燃料。人類使用石油和天然氣代替煤也是因為相同的原因。隨著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必然能發明成本更低而效益更好的能源技術。近幾年美國的頁岩氣和頁岩油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這使全球石化能源的可利用率大幅度提升,也使中東石油的戰略價值大大下降。

根據美國政府統計,2012年美國國內原油和其他液態烴日產量達到

1 090萬桶,2013年預計可達到1 140萬桶,這將僅低於沙特日產1 160萬桶的水平;花旗銀行估計,到2020年美國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氣日產量將達到1 300萬~1 500萬桶。由於美國自己的油氣產量不斷上升,美國石油進口從2005年占全國消費量的60%降到了2012年的42%。2012年美國進口的石油每天隻有800萬桶,是以往10年裏的最低水平。美國康菲國際石油公司預測,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將不必再進口任何石油。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20年,美國將取代沙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預計到2023年,美國的天然氣開采量將超過國內消費需求,美國將需要更大的出口市場而不是增加產量。

根據目前探測的結果,世界上可開采的頁岩油潛力資源為7.9億噸,其中90%在中東以外地區。而且開采頁岩油的技術會不可避免地改進,開采成本將不斷下降。目前,在中東開采石油的成本為每桶28美元,而其他地區為39美元。未來十年,頁岩油的開采成本隻要不超過50美元,中東的石油就將隻有商業意義而沒有戰略意義了。也就是說,世界上的石油供應將是絕對充裕的,隻不過是價格高低的問題。如果頁岩油開采技術的進步使其開采價格與中東石油開采成本相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委內瑞拉、安哥拉就將取代中東國家的石油戰略地位。目前,在中國探明的頁岩氣地質資源有134.42億立方米,是美國的1.5倍。但是中國的許多頁岩氣田位於缺水地區,因此開采成本高於美國,此外還麵臨著如何防止水汙染的問題。然而,投資者和技術專家們認為,這些技術問題在未來十年內是能得到解決的。到2023年,如果中國頁岩油得以開采,那麼中國也會大規模減少石油進口。如果中美兩個最大的經濟體都減少石油進口,這不僅對中東國家而且對所有石油出口國來說都是噩耗。

未來十年,中東對於中國和美國的戰略意義都將是下降趨勢。首先,美國將減少從中東進口石油,中國也可從別的國家進口石油,兩國對中東石油需求的下降難免會降低兩國對中東的戰略興趣。美國實力相對衰落的趨勢決定了美國會將戰略重心集中於東亞,因此會放棄在中東的主導權,這是美國2004年決心從阿富汗撤軍的主要原因。中國是一個缺乏宗教經驗的國家,幾千年世俗統治的傳統是與信教團體保持距離,不介入宗教鬥爭。麵對中東複雜的宗教衝突與戰爭,無論美國撤出中東之後留下什麼樣的政治真空,中國決策者都不會選擇進入中東。當中美兩國都不願介入中東事務時,中東就不會成為超級大國的競技場。與此同時,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這些二流強國將無力在中東地區進行戰略競爭。敘利亞戰爭已經持續了兩年,上述大國都不願出兵介入。未來十年,大國出兵軍事介入中東衝突的頻率將呈下降趨勢。當外部大國都回避中東衝突時,中東將失去世界戰略意義,而隻具有地區性戰略意義了。

誰將成為中東的霸主

未來十年,由於外部大國因各種原因回避軍事介入中東事務,這將給土耳其、埃及、伊朗、沙特四個地區大國騰出爭奪地區霸權的舞台。

到2023年,土耳其有可能成為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土耳其擁有7 000多萬人口,與埃及和伊朗相似,是沙特的2.7倍;土耳其的GDP是伊朗和沙特的1.6倍,埃及的3.7倍,其軍隊現代化水平至少與伊朗在同一水平,遠比埃及和沙特強大。未來十年,土耳其的綜合實力增長速度可能快於其他三國,而且土耳其政府認為曆史正給土耳其創造加入世界領導集體的機會,因此試圖在建立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未來十年,不僅其硬實力將強於其他中東大國,其政治發展模式在中東地區的擴散也將起重要作用。土耳其是中東國家中將宗教與世俗民主結合得最有成效的國家。土耳其的社會發展被埃及和一些通過 “阿拉伯之春”上台的政府視為伊斯蘭世界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將伊斯蘭教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將宗教優勢與民主製度相結合。這種模式的吸引力將有利於土耳其在中東建立領導地位。

土耳其政府爭奪中東領導地位的願望非常強烈。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認為,美國撤出中東為土耳其恢複當年奧斯曼帝國的地位提供了機會。2012年11月,他說:“我們正受到建立奧斯曼帝國的精神推動……我們應去我們祖先到過的所有地方。”他指的是北到裏海旁的塞爾維亞,南到阿拉伯半島的也門,西到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他在講話中還經常提到當年戰勝基督教國家的軍事勝利,呼籲青年以阿爾斯蘭為榜樣。阿爾斯蘭是1063~1072年塞爾柱人的蘇丹,他在1071年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中取得過一次決定性的軍事勝利。西方媒體普遍把土耳其的現行外交政策說成是“新奧斯曼外交政策”。

土耳其利用敘利亞內戰爭奪中東領導權。由於都反對什葉派執政,土耳其、埃及和沙特結成同盟,共同反對什葉派的伊朗所支持的敘利亞政府。在敘利亞內戰中,埃及隻能為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提供政治支持,沙特則能提供經濟支持,而實質性的軍事支持是由土耳其提供的。土耳其不但給敘反政府武裝提供了基地、裝備和訓練,甚至親自出動戰鬥機為其提供空中保護,炮擊敘政府軍陣地。土耳其正在成為土耳其、埃及和沙特三國同盟的盟主。2012年,埃及總統穆爾西在一個大會上說:“我們對土耳其人民和政府過去給予的支持以及未來將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巴勒斯坦的哈馬斯領導人邁沙阿勒對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說:“你不僅是土耳其的領導人,現在你也是伊斯蘭世界的領導人。”他的話剛說完,與會者全體起立鼓掌。

到2023年,伊朗將成為中東僅次於土耳其的第二大國。伊朗擁有90萬軍隊(甚至比土耳其多40%),有7 000多萬人口,GDP與沙特相似。伊朗人是波斯人而不是阿拉伯人,這是伊朗的不利之處。不過,作為什葉派國家,伊朗成為中東地區所有什葉派政府和民眾的最主要靠山。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什葉派在該國執政,這使伊拉克從伊朗的敵人變成了朋友。敘利亞內戰把敘利亞變成了伊朗的最緊密盟友。這場戰爭給伊朗提供了展示自己力量的舞台。

未來十年,遜尼派國家是不敢忽視伊朗在中東的重要作用的。“阿拉伯之春”是民主化與伊斯蘭化兩者結合的政治運動,伊朗也是一個伊斯蘭教與政治民主結合得較好的國家。因此,伊朗不僅是中東各國什葉派的支持者,而且也具有發展模式的樣板作用。海灣國家的什葉派想借助伊朗的支持推翻本國的遜尼派政府。與伊朗對抗對遜尼派政府來講是有弊無益的。埃及新總統穆爾西深知伊朗在中東的重要性,認為與伊朗保持正常關係非常重要,因此他上台後出席了2012年8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的第十六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他成為1979年以來首位訪問伊朗的埃及總統,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未來十年,伊朗的核項目將提高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10年內,如果伊朗擁有了核武器,它的硬實力就能得到提升。如果以色列轟炸了伊朗的核設施,則必然使伊朗成為伊斯蘭世界反對以色列的英雄,其他中東國家將不得不團結起來反對以色列。伊朗核項目的政治作用決定了伊朗不會因為西方的經濟製裁而放棄這個項目。

到2023年,埃及有望保持目前在中東的地位,但難以恢複到穆巴拉克時期的水平。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近8 000萬,但是經濟不發達,經濟規模不到土耳其的30%、伊朗或沙特的45%。未來十年,埃及難以縮小與土耳其、伊朗和沙特在經濟實力方麵的差距。埃及的發展取決於政府的改革措施,然而穆斯林兄弟會在國內麵臨其他教派的反對,以及內部溫和派與激進派的分歧。自穆巴拉克下台後,埃及國內一直動蕩不定,這種形勢有長期持續的可能。這意味著埃及經濟難以正常發展。到2023年,埃及可能還是一個依賴外援維持自身經濟發展的國家。

未來十年,埃及如能保持其在中東事務中的影響力不再下降,已是最好的結果。埃及以往在中東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曆史上的幾次反擊以色列的中東戰爭,以及後來在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衝突中所起的調解人作用。由於埃及與以色列保持了較好關係,西方國家需要借助埃及調解中東國家與以色列或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這使埃及在中東有了一個特殊地位。穆斯林兄弟會執政的埃及政府將無法保持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這將使埃及不再有調解人的作用。穆爾西深知埃及的地位靠的是外交而不是實力,因此他有意改善與伊朗的關係,並曾提議於2012年10月在開羅召開埃及、沙特、伊朗和土耳其四方會談討論敘利亞問題,但被沙特拒絕了。埃及與伊朗握手言和,這意味著中東地區最大的遜尼派國家與什葉派國家和解。這種和解有可能將沙特民眾的不滿情緒從教派之爭引向反政府,也就是說,很可能將“阿拉伯之春”的危險引入沙特。因此,沙特不願見到埃及與伊朗和解。

到2023年,沙特在中東的影響力將小於現在。沙特是中東四大國中綜合實力最弱的國家。其人口隻有2 700萬,略多於其他三國的1/3;軍隊隻有10.6萬,是伊朗的12%、土耳其的20%、埃及的23%。沙特之所以能經受住2010年“阿拉伯之春”的考驗,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美國支持、石油收入、王室合法性和民眾的順從這4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未來十年,這些因素都可能弱化。未來十年,頁岩油技術的不斷成熟將使石油價格不斷下降,這將使沙特麵臨石油收入下降的危險。而石油收入下降將使沙特政府缺乏用於購買民眾順從的資金,同時也會降低美國對沙特戰略意義的重視程度。未來十年,美國與沙特關係的緊密度將呈下降趨勢。雖然美國在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中采取了雙重標準,庇護了海灣國家,但未來十年,當沙特國內出現民主運動時,美國礙於民主形象,將難以公開支持沙特政府鎮壓國內民主運動,特別是當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民主運動勢不可當時,美國將有可能像拋棄其傳統盟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一樣拋棄沙特統治者。

沙特王室的統治合法性主要源於伊斯蘭瓦哈比教派的支持,而這個教派正日益走向分裂,逐漸失去公眾的信任。當今沙特國王阿卜杜拉已經年近90並且疾病纏身。王儲薩勒曼已經76歲。根據沙特王位繼承的習俗,王位傳弟不傳子,而薩勒曼最小的兄弟也已快70歲了。這意味著,阿卜杜拉的繼承人必然是一個缺乏政治改革激情的統治者,將無力解決該國教育程度低、失業率高、官僚腐敗以及經濟停滯等問題。沙特民眾正在變得不像以前那樣順從王室。互聯網使他們有機會了解外部世界,從而憎恨社會的不平等。沙特人口的60%在20歲以下,這意味著,未來十年傾向以革命或暴力方式改變政治製度的人口比例將大幅上升。沙特政權的穩定有可能維持不到2023年。

戰爭與衝突是中東不變的主題

冷戰時期,人們認為美蘇在中東爭霸是中東地區戰爭不斷的原因。冷戰後美國主導了世界,中東地區不再是超級大國戰略競爭的場地,但是這一地區的戰爭依然不斷。未來十年,在中東引發戰爭的原因將是多種多樣的。政治改革、教派之爭、巴以衝突、伊朗核問題這四個因素交織在一起,足以使中東地區戰爭不斷。

到2023年,教派衝突將是中東地區戰爭的最主要原因。敘利亞內部戰爭在2011年剛發生時,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場反抗獨裁的民主戰爭。2012年10月,當基地組織領導人艾曼·紮瓦赫裏號召成員們到敘利亞參加反對派武裝鬥爭並推翻巴沙爾政權時,人們才意識到這是一場在民主旗幟下進行的宗教戰爭。當反政府的“敘利亞勝利陣線”公開宣布效忠紮瓦赫裏後,支持敘利亞反對派的外部勢力隨即陷入兩難境地。基地組織反對巴沙爾並不是因為他搞獨裁,而是因為他推行世俗政權而沒有搞政教合一。在西方不進行軍事介入的情況下,靠中東國家自己難以在短期內結束這場戰爭。然而,這場戰爭無論是長期持續還是在年內結束,都必然導致軍事衝突向敘利亞周邊及中東其他地區擴散,進而加劇中東地區的教派衝突。

通過“阿拉伯之春”上台的政府多是宗教意識更為強烈的教派,其執政後的非世俗化政策有加劇不同伊斯蘭教派衝突的可能。這將帶來教派衝突向武裝衝突升級的危險。當教派矛盾與國家矛盾重合時,國內軍事衝突將有轉化為國際衝突的可能。利比亞戰爭將歐洲國家卷入其中,敘利亞內戰將土耳其和伊朗卷入其中。到2023年,遜尼派和什葉派將勢均力敵。伊拉克戰爭使什葉派在伊拉克執政,擴大了什葉派在中東的勢力。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使原先受壓製的穆斯林兄弟會在一些國家執政,這將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的政治版圖。例如,在“阿拉伯之春”前,哈馬斯是可以同時得到伊朗、敘利亞和沙特支持的;“阿拉伯之春”之後,穆斯林兄弟會控製的埃及政府從支持法塔赫轉向支持哈馬斯。哈馬斯既要反對以色列,又要削弱法塔赫對約旦河西岸的控製,而哈馬斯控製的地區與埃及相接,因此對於哈馬斯來講,選擇與埃及友好才能同時達到既反以色列又反法塔赫兩個目標。為此,哈馬斯隻好在敘利亞內戰中站在埃及一邊與伊朗和敘利亞敵對。

在2023年之前,“阿拉伯之春”運動還將推翻一些中東國家的政權,政權更迭的過程很可能伴隨著利比亞或敘利亞式的戰爭。冷戰結束時,全球範圍的民主化大潮衝倒了東歐國家的共產主義製度,但沒有衝倒中東的獨裁政權。其根本原因就是,東歐政權依賴蘇聯的軍事支持,而中東的獨裁政權多數依賴美國的軍事支持。蘇聯軍事支持的弱化使得東歐政權無力抵製民主化浪潮,但中東獨裁政權卻因美國一超獨大地位的不斷上升而頂住了民主化浪潮的衝擊。美國實力的衰落使美國支持中東獨裁政權的實力下降。當美國決定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軍事力量後,中東在2011年發生了“阿拉伯之春”。未來十年,還會有更多中東國家發生“阿拉伯之春”,而且很可能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

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美國對以色列的長期支持、美國對中東獨裁政權的長期支持以及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美國反恐戰略客觀上把穆斯林等同於恐怖主義的做法,這些都使中東穆斯林民眾反對美國支持的政府。例如,美國對來自伊斯蘭國家的人采取特殊嚴格的簽證管理製度,這種歧視性的政策使穆斯林非常反感。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造成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平民死亡,這更使穆斯林對美國產生極度的憤怒和仇恨。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美國支持了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之後,中東的反美情緒更加嚴重。《穆斯林的無知》給這種長期積壓的反美情緒提供了一個爆發的合法理由。未來十年,反美情緒在中東將繼續蔓延,這為伊斯蘭國家民眾反對美國支持的獨裁政府提供了社會基礎。這將激發更多中東國家內部的軍事衝突。

2023年之前,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轟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未來十年,麵對美國的戰略壓力,伊朗很難放棄核計劃,而以色列能否忍受則是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因素。美國在朝鮮核問題上最終沒有采取軍事打擊的措施,這意味著美國也難下決心轟炸伊朗的核設施。然而,美國不想為伊朗核問題發動戰爭,並不意味著美國有能力阻止以色列采取單獨行動。以色列需要美國的軍事支持但並不信任美國。奧巴馬2013年3月訪問以色列時,以色列《國土報》的民調顯示,相信奧巴馬會保護以色列利益的隻有13.5%,而不相信的有40%。如果以色列攻打伊朗,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政府就可能廢除與以色列的和平協議,約旦則可能緊隨其後,黎巴嫩的真主黨也會攻擊以色列,這意味著一場多國卷入的國際戰爭。以色列想轟炸伊朗核設施的主要動力並非是擔心伊朗的核打擊,而是要防止伊朗具備核威懾力。自1945年美國使用核武器之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使用過核武器。伊朗即使擁有了核武器也不會對以色列進行核打擊,但這將使以色列對伊朗具有的核威懾和常規威懾雙重優勢變成常規威懾的單一優勢。以色列轟炸伊朗核設施的另一個目的是維護目前中東地區的宗教實力格局。以色列擔心的是,一旦伊朗擁有了核武器,伊朗支持的什葉派在中東的力量將超過遜尼派。相比較而言,什葉派比遜尼派更強調以強硬政策反以色列。未來十年,以色列能否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轟炸不是其決心問題,而是它是否具備有效炸毀深埋於地下的核設施的能力問題。以色列如果具備了這種軍事手段,它會果斷使用。

未來十年,以色列反導係統的不斷改進將促使它對周邊阿拉伯國家發動新的軍事打擊。2012年在與加沙地區哈馬斯的軍事衝突中,以色列的“鐵穹”導彈防禦係統表現出較高的攔截效能。哈馬斯從加沙地區向以色列發射了1 500多枚火箭彈,以色列根據危險情況選擇性地攔截了其中的400多枚,成功率達到85%。以色列軍方表示,今後幾年將建成至少10個“鐵穹”導彈防禦係統以覆蓋全國。同時,以色列開始與美國雷神公司合作開發一種名為“大衛投石鎖”的補充係統,以攔截遠程導彈。以色列反導係統的水平越高,它對阿拉伯國家對其進行軍事報複的擔心就越小,因此對阿拉伯國家發動軍事打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非洲:擺脫不了資源詛咒

未來十年,非洲整體的區域化難有進展,但次區域合作有發展的可能。

未來十年,北非和西非地區的恐怖主義活動有增長趨勢,而且恐怖活動會與政變相結合。中部非洲的軍事衝突危險也不小,主要是部族之間的權力爭奪。

未來十年,東非和南部非洲的安全形勢略好於北非、西非和中非,但全球化將使這些國家的貧富兩極分化更加嚴重,貪汙腐敗使政府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這些地區的國家也將麵臨嚴重的社會動蕩危險。

未來十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940億美元的投資,但世界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所能提供的資金將是杯水車薪,其他的外國投資也將非常有限,而非洲國家的富人又會將資金轉移到國外而不願用於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未來十年,非洲發展將麵臨多方麵的問題。到2023年,軍事衝突、恐怖主義、部族衝突、宗教衝突、投資不足、基礎設施落後、貪汙腐敗、兩極分化、教育程度低下、失業嚴重、水資源不足等問題都難以得到較好解決。非洲仍將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地區。

未來十年,中美在非洲的戰略競爭將不再是代理人戰爭方式。

未來十年,中國對非洲除了有能源需求之外,更主要的是政治需求。

2023年,中國經濟規模將是非洲的5~6倍,因此非洲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會明顯上升。

2023年,中美將分別是非洲最大的經濟合作夥伴和軍事合作夥伴,會形成沒有明顯交叉的競爭態勢。

非洲的現狀決定了其未來十年的發展將是十分有限的。非洲地理麵積約為3 020萬平方千米,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0.2%,僅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其人口有10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5%。非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近年來更是發現了大量的油氣資源。然而,非洲卻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大陸。非洲有54個國家,但它們GDP的總和尚不及巴西一國,和俄羅斯差不多,整個非洲的年貿易額隻占世界的1%。根據聯合國2006年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的23個國家都是非洲國家(第155

位~第177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非洲的水資源危機每年致使

6 000多人死亡。在未來的10年裏,非洲至少有4億人生活在缺水的困境中。除了貧窮,非洲還是一個人均壽命短、暴力事件多、社會不穩定的大陸。未來十年,上述這些問題將使非洲在國際政治中更加邊緣化。

非洲的發展為何如此艱難

從政治角度講,非洲實際上分為5個相互缺乏聯係的地區。北非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語國家,這一地區的主導國家是埃及。不僅埃及本國地跨亞非兩個大陸,而且這一地區政治、經濟、宗教和人種上與中東的聯係遠遠大於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聯係。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外交部的機構設置都是將中東北非設為一個局或司。西非國家也多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其文化是非洲文化,人種主要是黑人,多數國家講法語。這一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是尼日利亞,該國是講英語的國家。中部非洲的最大國家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該國是講法語的國家,主要信仰天主教。東非和南部非洲的國家,多數是講英語、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國家。肯尼亞是東非的主導國,南非是南部非洲的主導國。由於非洲在政治和經濟上分成了5個次地區,因此非洲在國際政治中難以發揮整體的力量。

未來十年,非洲整體的區域化難有進展,但次區域合作有發展的可能。20世紀60年代,非洲新興獨立國家就希望走聯合自強的道路,成立了“非洲統一組織”。然而,一直到20世紀結束,非洲區域化的想法也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2002年,非洲國家將“非洲統一組織”改組為“非洲聯盟”(簡稱“非盟”)。10年來,非盟的地區安全能力有所提高,但這種提高對於地區軍事衝突的現狀來講是微不足道的。 2008~2011年,非盟安全活動的費用隻有2%來自非洲國家,98%來自非洲之外的國際支持。因此,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完全由西方國家主導,非盟在其中發揮不了實質性的作用。由於非洲5個次地區缺乏足夠的共同利益,因此非洲整體區域合作難有進展。目前可以看到的是,5個次區域的國家正在尋求開展次區域的合作。例如,西非國家要加強西非共同體的作用,東非國家自2001年恢複東非共同體後不斷加強合作。隨著更多油氣資源的發現,次區域的經濟合作在整個非洲大陸都會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