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媽媽的一番話,讓欣欣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此時,欣欣有些羞愧,她感到楊欣對陳封的愛,是她根本無法比擬的,而陳封對楊欣的愛,又是如此震撼人心,回想自己對陳封的態度,真的過分了,自己傷害了他呀。她有些後悔了。
見欣欣不說話,楊欣的媽媽起身到裏間拿出一本書來,感慨地回憶道:
“這裏有周國平的一篇散文——《愛的錯覺》,當年楊欣和陳封談戀愛的時候,為了說服女兒,我可以說是絞盡腦汁。一天在書店偶然看到了周國平的這篇散文,覺得很適合勸說女兒,就買了下來,想讓她知道她的愛情不過是一種錯覺而已。
“讓我震驚的是,女兒一夜就背了下來,第二天還引用文中的一段話申明她對愛情的決心,我本來是為了勸她,誰知不僅沒能勸止她,反倒更加堅定了她的信念。你看,就是這一段,楊欣自己畫下來的,還在旁邊寫了‘我願意’三個字。”
說著,楊欣的媽媽從書中找出一段話,然後把書遞給欣欣。欣欣接過書,看著楊欣媽媽打開的一頁,上麵有一段話被畫上了線,旁邊果然有“我願意”三個字,後麵還加了個感歎號。字跡清秀,一看就知道是女孩子的筆跡。
她在心裏默念著楊欣畫的一段話:“你願意無論貧富、疾病、環境惡劣、人生失意失利,都一心一意忠貞不渝地愛護他,在人生的旅程中永遠與他心心相印,相依相偎,直至白頭偕老嗎?”
讀過後,欣欣的心裏再一次被震撼了,對楊欣也更加敬重了:患難見真情,難怪陳封至今依然深深地愛著她!
楊欣的媽媽看著欣欣接著說道:“說實話,當時我心裏也被女兒感動了。有人說中學生初戀時心理是不成熟的,可我卻認為,這時候的孩子因為純真,沒有受到歪風邪氣的影響,所以對感情是極為認真的,極為純潔的,他們感到自己的選擇是神聖的,所以我無話可說,隻能順其自然。而後來,這篇散文我也會背了。”
欣欣接過書,撫摸著書的封麵。這是一本《愛情散文集》,收錄了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愛情散文。
“楊欣曾對我說過,陳封也會背這篇散文,我想陳封一定牢記著這樣一句話。”說著,楊欣的媽媽便背誦道:
“隻是,某一天,當他離你而去,最開初,你有過思念,有過失落,甚至有過惆悵與痛楚。但是,隨後的日子,你忘記得很快。另一處風景闖入你的視野,代替了先前所有的思念,你覺得相形之下,你更愛眼前的風景。”
背完後,楊欣的媽媽激動地對欣欣說:“孩子,你放心吧,我斷定陳封是愛你的,陳封一定是因為這句話,在你和楊欣之間感到矛盾、糾結、內疚和痛苦,他需要一個思辨的過程啊,等他理清就好了,孩子,給他點時間,啊?”
愛情的偉大在於,能拯救一顆死去的心,把人從悲觀失望中,從虛無主義中,拯救出來。因失去愛情而死去的心,自然也會因得到愛情而重生。
陳封死去的心被欣欣的愛情救活了,而此時欣欣理解了陳封是愛自己的,死去的心也被愛情救活了。但是,此時壓在心頭的是她的病,之前精神上的虛無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卻是生命行將終結而帶來的虛幻感。她感覺一切都沒有希望了,所以楊欣媽媽的話,雖然讓她的眼睛裏閃過了一絲光亮,但又很快暗下去了。
麻木的心又痛了,欣欣覺得自己此時才真正懂得陳封。之前因為覺得陳封愛的不是自己,她感到難過,甚至悲觀絕望,現在理解了陳封,理解了陳封是愛自己的,悲觀絕望沒有了,卻又感到更加地痛苦。
此時欣欣想,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身體,她甚至可以不再管陳封心裏真正愛的是誰,隻要自己愛他,隻要他能和自己在一起,哪怕他真把自己當成楊欣去愛,自己也不會再計較了。何況正像陽光說的,陳封忘不了曾經深愛的人也是正常的,除了時間,誰也改變不了。
欣欣相信,隻要自己打開情感之門,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陳封最終都會成為她的人。可是現在不一樣了,自己時日無多,如果隻顧自己的感受,把陳封拖入又一段幾乎是楊欣翻版的愛情,對陳封來說就太殘酷了,如果真是那樣,依陳封的癡情,他就再也無法走出悲傷和痛苦,甚至可能會因悲傷而絕,為了楊欣,他不就有過輕生的念頭嗎?所以她想,倒不如趁現在斷了好。
“阿姨,我和陳封的事就順其自然吧,既然是緣分,那就一切隨緣,讓命運決定一切。”
欣欣的大腦飛速旋轉,終於想出了這樣一個比較妥當的回答,既不需要說得清楚,又能讓楊欣的媽媽覺得在理。
“你什麼時候開始相信命運了,你不是不信命的嗎?”陽光覺得欣欣的回答不是很確切。
“不知道,或許在潛意識裏早就相信了,隻是現在更加篤信無疑。”欣欣平靜地說。她想徹底破解陳封深愛楊欣之迷,想知道楊欣還有什麼特點,就問楊欣的媽媽說:“阿姨,楊欣姐姐是什麼樣的性格,她有什麼愛好呢?”
楊欣的媽媽和藹地注視著欣欣,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想了一下,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不需要知道這些,你要做好你自己,你雖然和楊欣長得像,可是你永遠不是楊欣,你也永遠不要做楊欣,隻有這樣,你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也隻有這樣,才能讓陳封真正從沉夢中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