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刮痧療法(1)(1 / 3)

一、痧症的起因與表現

“痧”是民間的習慣叫法。一方麵是指“痧”疹征象:即皮膚出現紅點如粟,以指循皮膚,稍有阻礙的疹點,是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在體表皮膚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麵,是指痧症,又稱“痧脹”和“痧氣”,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病,而是一種毒性反應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許多疾病都可以出現痧象,痧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候,故有“百病皆可發痧”之說。

痧的定義及範圍

痧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解釋:

1.廣義的痧:身體上所有的疾病與不適,皆為痧症。痧為一種淤結,是機體內處在不平衡的狀態。

人的身體由無數微小細胞組織而成,每一細胞與細胞間均有血管神經、經絡的聯係,當人體的機能有障礙時,氣、血、風、火、濕、食等即因無法正常運作而凝滯、淤塞,即為痧症。

2.狹義的痧:痧症所包括的範圍很廣,現存中醫古籍中有關痧症的記載涉及內、外、婦、兒等各種疾患,共有一百多種。其重要的例如“角弓反張痧”即現代所謂的破傷風,“墜腸痧”即腹股溝斜痧,“倒經痧”即代償性月經,“胎前痧”即指產前胎動不安,“產後痧”指產後發熱,“膨脹痧”擬似腹水,“盤腸痧”即為腸梗阻,“頭瘋痧”即偏頭痛,“縮腳癰痧”就是急性闌尾炎等等,可謂名目繁多,不過歸納起來,不外是以下幾類:

(1)以患者呼叫聲定名如喜鵲痧、鵝痧、鴨痧、母豬痧等。

(2)以病因定名如寒痧、熱痧、暑痧、風痧等。

(3)以症狀定名如青筋痧、落弓痧、鷹爪痧、噤口痧等。

(4)以症狀部位定名如盤腸痧、穿膈痧、脘痛痧、縮腳痧、蛔結痧、絞腸痧、墜腸痧等。

痧症的起因

1.廣義痧症的起因:廣義痧症的起因,從中醫觀點來看,可分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內因是機體內虛,正氣不足,引起抵抗力減弱而發病;外因是穢濁、癘氣之邪乘虛侵入機體,使機體氣血阻滯,氣機運動失常而發病。

2.狹義痧症的起因:古籍中有記載,認為痧症主要是由風、濕、火三氣相搏而成的,天有八風之邪,地有濕熱之氣,人有饑飽勞逸。夏秋之際,風、濕、熱三氣盛,人若勞逸失度,則容易感邪,而患痧症。

痧症的症狀表現

廣義的痧症即慢性痧症,其外在症狀亦是各種病症的主要症狀,可依各種病症的病理因素,刮拭有關經脈、穴道、反射區之反應,而了解其深、淺、新、舊程度。狹義的痧症,主要症狀則有:

1.脹累感:患者全身有脹累感覺,這種感覺經用手拍擊或揉動後,會感到輕鬆。

2.麻栗感:患者全身有陣發性發麻,同時皮膚有不寒而栗的感覺。

3.痧筋(青筋):由於痧毒阻滯氣血,使氣血循環不暢,常引起舌底下、喉結旁、乳部、雙手肘窩、雙足膕窩等處,皮下靜脈淤血曲張,其中以舌底靜脈淤血曲張最明顯。

4.嗝灰堿氣:患者常嗝出像草木灰水般的堿性氣味,也稱嗝痧氣,這是患者胃酸減少的表證。

5.舌質灰藍:由於痧毒侵入血液中,造成舌體毛細靜脈淤血,因此舌質呈現灰藍色。除此之外,痧症患者常伴有厭食、放灰臭屁或大便惡臭、脈象與症狀不相符合等現象。

二、刮痧的治病機理

中醫學理論

1.調和陰陽:正常情況下,人體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當七情六欲以及跌仆損傷等致病因素使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從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症候。采用刮痧療法可以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重新恢複“陰平陽秘”的狀態,達到治病的目的。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好轉的過程,也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的過程。若正能勝邪,則邪退正複,疾病痊愈,若正不敵邪,則邪進正虛,疾病惡化。刮痧治病時根據正邪盛衰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補瀉手法而發揮其扶持人體正氣、祛除病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