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剛撤了軍,城防仍由五城兵馬司負責,百姓們嚇破過一輪膽,治安倒是不錯,淩妝沒戴帷帽孤身行走,除了貪看些的,竟也沒有登徒子上前搭訕,便是有幾個尾隨的,見她沿大街直衝應天府而去,也怕惹事,紛紛躲遠了。
府門前有碩大的登聞鼓,淩妝知曉為杜絕刁民無端上告,朝廷規定擊登聞鼓者,先廷杖三十,這廷杖自不是玩的,若不是怨氣衝天,誰去敲它。
她駐足觀望,應天府規製高,門前立著四個衙役,時將傍晚,隻聽得內衙雲板三聲,各門次第傳出晚梆,裏頭陸陸續續走出人來,門上燈夫喚住一人,打躬作揖道:“宋書吏,昨天小的托您的事兒……”
那宋書吏磕了磕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從點卯到現在,茅房都抽不出功夫去,你沒瞧見一個個急著往家趕麼?你親戚的事兒,明日再說。”
燈夫自然不敢得罪,連連點頭,塞上一個包裹,諂媚笑著:“渾家做的幾包小食,宋書吏帶回去嚐嚐。”
宋書吏毫不客氣接過,拿到手裏還掂了掂。
淩妝瞧這光景,是下衙的模樣,先頭自認良民,並沒去留心新上任的府尹是哪位,即便懷裏東宮的手詔揣得火燙,也不敢貿貿然拿出來,壯了膽氣迎上前道了個福:“敢問差大哥,如今應天府是哪位貴人說了算。”
“唷!這話問得!”宋書吏正要嗬斥,側目卻見一水仙般的姑娘立在眼前,那口氣頓時上不來,不知不覺軟了聲調:“小娘子從哪裏來?為何問這個?”
門上見來了大美人,眾人呼啦啦圍過來,虧得淩妝生平多次被人圍觀,除了臉紅些,還不至於出現看殺衛階的事。
“小女子杭州人氏,聽聞親眷一家被小人誣告,拿到應天府中,特來問詢。”
旁邊就有衙役笑起來:“小娘子莫非不知,來了這裏的都喊冤枉,到底冤不冤,可不是苦主說了算。”
宋書吏又上下打量她一番:“杭州來的?莫非跟淩家的案子有牽扯!你一個婦道人家,尋府尹做什麼?可知現今的府尹是臨汾郡王,那是輕易見得著的嗎?”
淩妝一聽是臨汾郡王,也好生奇怪,新官上任,底下人必不敢妄動,心想阮嶽即便吃香,也不可能差遣臨汾郡王為他泄私憤……
又有人道:“今日已下衙了,郡王爺早上來過衙裏,中晌就走了,現今後衙住著李府丞和熊通判兩家,小娘子若有門路,尋李府丞或者熊通判亦可。”
其實郡王兼職府尹,真正的案件大多是府丞、通判辦理,應天府作為京畿重地的衙門,不僅可以受理金陵城的大小案件,而且可以受理全國狀子,雖有刑部、大理寺等掣肘,許多案子不能做主,畢竟有麵聖直言的機會,誰也不敢小覷。
由此可見尋李府丞和熊通判做人情,也是難如登天。
淩妝進退不得,宋書吏見她為難,好意指點:“小娘子若要探監,到後頭府牢去,有狀紙明日點卯之後遞進來,倘門子憐惜小娘子,將你的狀紙擱在頭裏,府丞大人傳見也是有的。若無狀紙,就去衙前頭大街上尋一家代寫狀紙的。”
“多謝大人。”淩妝告謝過了,幾個熱情的年輕衙役要領她去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