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舒適的生活條件,獨生子女的特殊身份,父母過分的關愛,使許多同學欠缺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獨立判斷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他們便失去了依靠,心理也便失去了平衡。一位上高中時每天被父母接送上學的同學,無法忍受需要自我獨立的大學生活,她每天晚上都要給父母打很長時間的長途電話,請父母為自己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做決定,甚至要求父母來陪讀。她父母說:“在家裏時,隻是讓她專心讀書,生活的事情我們全包了,遇到外界發生了什麼矛盾,從來都是我們幫她擺平”。一位考到外地的高中男生,由於無法麵對離開父母照顧的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他寧願選擇退學,也不願選擇獨立麵對生活。
(2)角色錯位的困擾
由中學到大學,環境的變化引起大學生對自我的重新定位。這一過程能否順利通過,反應了人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每個步入大學校門的同學,在原有的群體中都可以說是較為優秀者。同學們帶著“過去的輝煌”來到了大學,各方優秀的人才成為一個新的集體,人人有奇才,個個是高手。重新組合以後,隻有少數同學能保持原來的中心地位,多數同學要從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轉化。這一轉變引發了大學生對自己定位的困惑,自卑、抑鬱、退縮等心理問題常常因此發生。
(3)學習適應不良的焦慮
同學們從一種學習環境進入另一種學習環境時,常常對新的學習環境感到很不適應。上高中時,學習目標非常實際、具體,就是為了考大學,學生的學習處於一種被老師、家長嚴格控製的被動狀態。進入大學後,學習主要是為走向社會做準備。許多學生由於已經習慣於高中時外在的嚴格控製,為一個具體的目標而學習,不適應在自己內在因素控製下為一個長遠的目標而學習,不會在這一長期目標指導下建立具體的學習目標,因此陷入了目標迷失帶來的心理困惑。在學習內容上,大學所學的專業課程比起中學的基礎課程,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一個極大的變化。在學習方法上,大學學習的特點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高自覺、高主動、高強度、高效率的學習。那些已經習慣了中學時教師滿堂灌、“學生跟著教師轉”的學習方式的同學,對大學學習很難適應。
(4)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孤獨
人際交往能力是同學們社會生活適應不可缺少的方麵,也是個體完善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同學們一方麵要求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氛圍,建立真誠、理解、寬容的友誼;另一方麵又封閉自己,不願向別人敞開心扉,也不了解新型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經曆一定的過程,如人際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穩定交往幾個階段。同學們往往對人際關係的追求過於急切,也過於追求最終的和諧,因此,一些同學常常因個人願望未能實現而體驗到了人際交往中的挫折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衝突。麵對大學新的陌生環境,同學們往往懷念往日的友情和親情,往往在人群中感到孤獨,甚至出現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在心理谘詢中,因人際衝突而產生情緒困擾尋求幫助的同學的比例非常高。
(5)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同學們常常按照自己的理想來規劃自己的學習、擇業、戀愛和婚姻。然而,現實生活的複雜性常常使你們理想的實現受到限製。例如,許多同學心目中的大學是綠陰遮蓋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學識淵博的教授……而進入大學之後,看到的現實並非如自己想象得那樣完美,於是感到很失望。如在戀愛方麵,隻由於自己喜歡對方,就認為對方一定會喜歡自己,一旦求愛遭到拒絕,就對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當現實不如己願時,就怨天尤人……這一切都反映了同學們在成長過程中理想與現實的心理衝突,這些衝突是正常的,同學們正是在解決這些衝突中走向成熟。
金點子
那麼,同學們應該怎樣適應大學生活呢?
?重新評價定位自己,換位思考
大學是一個新的開始,要學會重新評價和定位自己。在大學裏,要先學會做人,溝通、體諒、尊重非常重要;要學會換位思考;看到別人的優點很重要,一個人可能右臉很難看,但你站在他的左邊,可能就會發現他也很漂亮。
?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為自主;學習時間和地點選擇性增大
??高中時,更多的是應試教育,就是老師牽著學生往前走。但是大學教學不再是填鴨式,而是老師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為自主。每一門專業都會有很多課;老師更換頻繁,即使都是基礎課,兩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也會完全不一樣。同學們常常對這些改變感到很茫然,有些同學甚至要用一兩年來調整,這就要求同學們盡快提高適應能力。大學學習時間會比較零散,自主支配的時間增多,也沒有固定的教室,同學們可以選擇圖書館、自習室或宿舍來自習,選擇性增大。
?在生活上學會獨立
大學新生最明顯的,是喪失了對家庭的完全依賴,選什麼課,買哪種牌子的牙膏,胃痛時吃什麼藥等,常常要自己拿主意。在周六常有女生流著淚給父母寫信,有的男生也會在中秋節的晚上獨自望月沉默無語。有些學生連自己的內衣都不洗,甚至把衣服攢一大包,寄回家去洗。麵對難題,可以向老師請教,也可以與同學探討,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學會獨立生活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