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社會上誘惑太多,看見別人打工賺錢,自己也忍不住,讓社會實踐給耽誤了。
(7)自己所學的專業前景不好,沒什麼發展前途,所以心灰意冷了。
(8)沒考上名牌大學,很懷疑自己的能力。
(9)一學期下來考砸了,從此就沒有了信心,越往後就越積重難返了。
(10)學習效率低,一想到學習就覺得是個負擔。
(11)剛上大學時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但又不知道怎麼辦,結果就鬆懈了。
(12)對學校課程沒興趣,又沒找到自己喜歡的事,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13)理想不遠大,有時侯很迷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為什麼上大學”。
(14)迫切地想發展一些愛好特長,對學習卻逐漸沒有了興趣。
以上項目分為兩部分,(1)-(7)屬於外部因素(如運氣、他人、社會條件等),(7)-(14)則屬於內部因素(如個人的努力、性格特征、能力等)。你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4.假設你遇到了以下情況:
有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很難學,你一直學得有些吃力。考試前兩周時,有家人出差到你大學所在的城市,你陪家人遊覽著名景點花去了兩天的複習時間。為了準備充分些隻好熬夜複習,不小心感冒了。考試那天頭昏腦脹,最後考得很糟糕。
你覺得這次考試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以後應該如何應對呢?
三為了什麼學習——調節學習動機
案例一
媽媽的任務
彬是個看起來斯斯文文的男孩,帶著一副眼鏡,看起來很靦腆。因為已經曠課多節,輔導員通知了家長。“我的專業是全校最好的專業,排名全國第三名,可是自己並不喜歡,以前上學被家人管著,一直沒能好好玩,來到大學終於解脫了。”老師感到奇怪:“既然不喜歡學習怎麼會考上這麼好的專業呢?”彬低下頭,嘟囔了一句:“是為了媽媽……”
小時候,彬的爸爸常年出差,一直是媽媽照顧自己,母子感情很深。中考前他特別貪玩,媽媽被氣得生了病,自己才收了點心,考上了當地最好的中學。彬在高中玩心依舊,課餘時間都花在遊戲和台球上,到了高三還是不思進取,媽媽氣得舊病複發,為了讓他能繼續學習,隻好求他為了媽媽考上大學。從那時候起,彬就覺得上大學就是自己獨立生活的開始。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彬把通知書放到媽媽手裏,說:“我給你考上了大學,以後再也不要管我了!”來到了大學,彬已經沒有了任何學習的動力,喜歡的課程還能去教室聽聽課,而最重要的專業課他都不喜歡,常常和同學在網吧通宵上網。彬說他沒有一點兒學習的心思,這次來谘詢又完成了媽媽的任務……
案例二
不停歇的馬達
琪是一位很秀氣的女生,剛坐在沙發上就迫不及待地開始訴說:“我近來感覺很糟糕,不知道是哪裏出了問題,馬上就要升入大四了,現在的就業形勢這麼嚴峻,我覺得繼續讀書比較好,所以我打算考研。我從小就是有計劃的人,隻要嚴格執行我的學習計劃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成績。為了能在大學裏也取得好成績,我從來沒有逃過一次課,周末同學相約出去遊玩我也是能不去就不去,圖書館是我這三年最常去的地方。”
說到這裏,琪停頓了片刻,“好幾個舍友都有男朋友了,看到她們每天開心的樣子我很羨慕,可是我不敢去談戀愛,遇到有好感的男生我很快就逃走了,我覺得談戀愛一定會耽誤我的學業,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其他什麼都可以先放下。為了這次能考到最好的專業方向,從這學期一開學我就開始準備考研的複習了,我為考研專門製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一環扣一環,完成了一個馬上開始下一個,我覺得我一刻都不能停下,一分鍾也不能耽誤。我每天都會很早起來,先在樓下背會兒單詞,吃過早點就去教室上自習,除了上課以外,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複習,晚上在教室上自習上到很晚才回宿舍,洗漱上床之後也要看一兩個小時的書才能睡覺……可是,老師,我現在覺得怎麼看書怎麼複習都時間不夠用,每天睡眠不足,學習效率明顯下降,我想好好休息又覺得不能浪費時間,用來睡覺的時間可以看多少內容啊!我該怎麼做才好?這樣下去的話萬一我考不上以後可怎麼辦啊?……”
點評
乍看起來,案例一中的彬聰明又孝順,雖然很貪玩,但是為了媽媽能盡快恢複,最終考上了大學,可是這種動力並不發自內心,狀態也不穩固,隻能短期發揮作用。一旦高考結束,他完成了媽媽賦予自己的“考上大學”這一使命,就沒有了在大學學習的動力。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彬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在大學裏既沒有目標,也缺少學習動機,加上他玩心重,自製力差,學業自然無法進行下去。也許彬的媽媽想不出任何能讓他好好學習的辦法,所以拿自己的生病來“要挾”兒子,但是這種辦法屬“下下策”,發揮了“一時”,發揮不了“一世”。能夠真正發揮持久有力的作用的是源於自己的驅動力。
在案例二中,琪是個勤奮的孩子,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考研、考上最好的專業方向,也會使用一些學習策略,比如她提到的製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可是她對自己的要求顯得過於苛刻,計劃安排得特別緊密,沒有休息和娛樂的時間,最誇張的是,她認為正常的睡眠都是浪費時間。為了學習,琪舍棄了很多,比起案例一中的彬,她有很足的學習動力,但是,動力過足把自己逼得太緊,最終不能進行有效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