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山中有一位得道高僧。他每天都會下山挑水。他有兩個水桶,分別挑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桶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挑水之後,完好無缺的捅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桶到達主人家時,卻隻剩下半桶水。兩年來、這位高憎就這樣每天都從山下挑一桶半水到自己的住處。當然好桶對自己能夠送滿整桶水而感到很自豪。破桶呢?對於自己的缺陷則非常羞愧.它為隻能負起責任的一半而感到很難過。飽嚐了多年失敗的苦楚,破桶終於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對高僧說:“我很慚愧,必須向你道歉。”“為什麼呢?”高僧問到:“你為什麼覺得慚愧?”破桶說:“過去兩年因為水從我這邊一路地漏,我隻能送半桶水到你家裏。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卻隻收到一半的成果。”高僧替破桶感到難過,他滿懷愛心地說:“我們在回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開的花朵。”果真,他們走在山坡上,破桶眼前一亮,看到繽紛的花朵開滿路的一旁,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這景象使它開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盡頭,它又難受了。因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再次向高僧道歉。高僧溫和地說:“你沒有注意到小路兩旁隻有你的那一邊有花,好桶的那邊卻沒有開花?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邊的路旁撤了花種。每天我從溪邊回來,你就替我一路澆了花!兩年來,這些美麗的花朵開滿了山路。成為路人眼中的風景,難道這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嗎?”
案例二
一無是處的我
富強,某學院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學習成績一般,性格開朗,能與同學融洽相處。他認為大學是自己生活的新開端,因此,希望自己從言談舉止到生活的方方麵麵,都盡善盡美。可越是這樣想,越感到自己處處不如意。一次上課回答問題時,盡管老師肯定了他的答案,但在坐下來的瞬間,幾個女生在偷偷地注意他,似乎還議論著什麼,他頓時感覺難受極了。以後,上課就不再敢回答問題了,更怕老師冷不丁地叫自己。期中考試英語沒有及格,當他接到補考通知後,一連幾個晚上失眠,並由此引起憂鬱、焦慮等情緒,剛進入大學時的那種自信一下子變成了自卑。他主動來到心理谘詢室。富強的傾訴充滿自卑與自責,抱怨自己平時不重視學習,貪玩好耍。他已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很沒有用,尋求心理幫助的目的是希望能改變他目前的處境。
點評
兩個水桶各有特點,在高僧看來它們各有所長,各有用途,而破桶卻始終在意自己漏掉的水。因為每次隻能運一半水到主人家,破桶始終感覺內疚、自責和自卑,不愉悅。聰明的高僧轉換思維方式用其所長,把漏水看成是澆花。經過高僧的點撥,破桶轉換角度看自己——不是漏水而是在澆花,當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後,它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了。
心理學中講的“悅納自我”說的就是我們要實事求是、樂觀積極地看待自己,
從自身的不足和所處的不利環境中解脫出來,積極地看待白己的價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富強的問題是自我意識混亂的一個表現,“理想我”與“現實我”的衝突。一方麵是不切實際的理想我——處處盡善盡美,另一方麵是不付諸行動的現實我——不愛學習,貪玩好耍。這種“理想我”與“現實我”的不一致使強遭受失敗和內心衝突,導致苦悶、自卑,從而喪失了對生活與學習的自信心。富強的問題,實際上是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心理現象,反映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知識窗
1.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1)強烈關心自己的發展
大學生開始主動、積極地探索自我,為認識自我,大學生不僅積極主動地把自己和周圍的同學、教師或心目中成功人士、英雄人物,特別是社會推崇的優秀的同齡人進行比較,而且還經常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經驗,對自己的思想、學習、工作、品德、成長等情況進行獨立的分析和判斷。同時他們對心理學的講座、書籍、調查與測試等表現出較高的熱情。比如,他們會經常獨思、反省這樣一些問題:“我聰明嗎?”“我風度如何?”“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性格怎樣?”“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如何實現自我的價值?”……能自覺地把自我的命運和集體、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經常考慮如何為社會服務。
(2)自我評價能力趨於客觀
由於各類知識增多,生活經驗擴大,感性與理性趨於成熟,大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分析、評價逐漸變得客觀、全麵。大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建立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所謂自我評價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滿意的一種心理體驗。隨著多種大眾傳播媒體對當前社會形勢全方位和持續深入地介紹,大學生各種社會實踐和調查的展開,大學生對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認識和評價更趨清晰、客觀。如對自己的缺點、性格品質、道德品質、同學關係、理想信念、能力才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麵,能從多個視角進行動態的認識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