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生的必修課——人際交往(3)(1 / 3)

娟是大學三年級回族學生,上了一年預科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她喜歡的專業。但三年的大學生活,她是在痛苦中度過的。三年裏她總共換了四個宿舍,如果班級能換的話,她也會“換班”的。每一次換宿舍,她都期望能和大家相處的好,找到友誼。“我真的渴望友誼,我想有朋友,”這是娟的心聲。但事實總令她失望:“怎麼人人都那樣不值得信任。比如,我隻是和一個老鄉男生多說了幾句話,同班同學就在背後說我閑話,還問我是不是交男朋友了。從家裏回到宿舍,我發現自己的毛巾沒了,第二天在桌子底下看到,已經髒乎乎的。分明是有人故意這麼做給我看的。我是回民,有人專門買上“粉嘟豬”毛絨玩具當眾炫耀,還天天放在床頭。一次有道題不會做去問一個同學,她竟說:‘真笨,這麼簡單的題也不會’,好像就他能,以後我再也不理她了。哎,反正這樣的事一大堆,現在我常常去表姐家住,正在考慮休學回家……“

點評

案例中,娟表現出的對人的不信任,濃重的猜疑心理讓我們不禁扼腕歎息。猜疑的人通常過於敏感。我們上一部分談到敏感並不一定是缺點,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於敏感,特別是與人交往時過於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製。

多疑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會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多疑心理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有些人在某些方麵總感覺不如別人,有自卑心理,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如果別人在說話時對自己投來了不經意的一瞥,他就會想別人是不是正在說自己的壞話。別人開了一個善意的玩笑,他也會認為是在故意挖苦、譏笑自己。即使別人相互間的指責,也會認為是在指桑罵槐,過分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二是認知方式的偏差。以點概麵、以偏概全、循環論證的認知方式使得個體在認識周圍事物時產生知覺、歸因等偏差;三是對挫折的防禦心理。多疑心理的產生還可能是挫折引起的一種心理防禦。有些人以前輕信別人,輕視自己所麵對的事物,結果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並長期保留著對挫折經曆的深刻體驗。使得自己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敢相信任何人和事;四是長期自我封閉。不與外界接觸、打交道,使得自己對外部世界感到更加陌生,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在與外界打交道時難免比常人有更多的疑慮、戒心和防備。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所以,克服多疑心理,增強人際信任,是像娟這樣的同學完成的必修課。

知識窗

信任的形成

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他認為:嬰兒前期(0―2歲),這一人出生後的第一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隻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如果發展順利,他們會覺得世界是美好的,人們是充滿愛意的,是可以接近的,會對人信賴並產生安全感;如果發展遇到障礙,在一生中對他人都會是疏遠和退縮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再次證明家庭環境對人的一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結構對以後的心理發展影響深遠。

金點子

如何增強人際信任,去除猜疑心理呢?我們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用理智力量克製衝動情緒的發生。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麵的信息。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培養自信心。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

?學會自我安慰。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