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操作要領:
在臉盆內放入涼水或冰塊。
將毛巾放在水中浸濕,擰成半幹以不滴水為度,敷於患處。
宜用兩塊毛巾交替使用。
一般3~5分鍾更換一次毛巾,每次冷敷時間為15~20分鍾。
用於退熱時,可在病人的頭部、腋窩、肘窩、膝下、大腿根部(腹股溝等處實施冷敷)。
敷完後給病人用幹毛巾擦幹冷濕敷部位。
2:注意事項:
如有大片組織受傷、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皮膚顏色青紫時,不能用冷濕敷法,以免組織壞死。
患有慢性炎症者不宜使用此法,以免影響炎症吸收。
冷濕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局部凍傷。
濕水擦浴法
溫水擦浴法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加強皮膚和腎髒排泄代謝廢物,降低體溫的作用,適用於高燒不退的病人。
1.操作要領:
幫助病人脫去衣服,蓋上被單或毛巾被。
頭部放冰袋,腳心放熱水袋(需加套)。
將大毛巾墊於擦拭部位下麵,用浸濕的小毛巾進行擦試。注意邊擦邊按摩,經常更換毛巾。可按以下順序操作:①露出一側上肢,自頸部沿上臂外側擦至手臂;自側胸部經腋窩內側擦至手心。同法擦拭另一上肢。讓病人側臥,露出背部,自頸向下擦拭全背部。擦幹後穿好上衣。②露出一側下肢,自髖部沿腿的外側擦至足背;自腹股溝的內側擦至踝部;自股下經胭窩擦至足跟。同法擦拭另一下肢。擦幹後穿好褲,蓋上被單。
水溫宜保持在30℃左右。
擦拭時間一般為15~30分鍾。
擦拭完畢後30分鍾時測體溫。
病人體溫降至38.5℃以下時,應取下冰袋。
2.注意事項:
擦拭時應注意病人是否有發抖、麵色蒼白,脈搏和呼吸異常等情況,如有,應即刻停止。
要注意盡可能少地暴露病人。
腋窩、肘部、腹股溝、胭窩等處,擦拭的時間要相對長一些,以促使熱量的散發。
熱水袋熱敷法
熱敷可使病人感到溫暖舒適、肌肉鬆弛,並可加快血液循環,消炎消腫。適用於初起的癤腫、針眼(麥粒腫)、肌炎、痛經、風寒引起的腹痛、腰腿痛等。
熱敷有幹熱、濕熱兩種,熱水袋熱敷法屬於熱敷,比較方便易行。
1.操作要領:
將50~70℃熱水灌入熱水袋至2/3左右。
排盡袋內空氣,擰緊蓋,倒提水袋檢查是否漏水,然後擦幹熱水袋表麵,用布或毛巾裹好熱水袋,置於需要熱敷的部位。
用後將水倒出,熱水袋倒掛晾幹,然後向袋內吹些氣,擰緊蓋,放在陰涼處保存。
2.注意事項:
小兒、老人以及知覺遲鈍、昏迷、水腫病人,使用熱水袋時,要注意皮膚保護,嚴防燙傷。
定時檢查水溫和局部皮膚。
急性腹痛診斷未明,口腔化膿感染早期病人禁用熱水袋熱敷。
熱水濕敷法
熱水濕敷法具有熱水袋幹敷法相同的作用和用途。但熱水濕敷法屬於濕熱敷,具有穿透作用強、消炎作用好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