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給藥途徑不同,吸收的速度也不相同,例如先鋒黴素靜脈輸液給藥就比口服給藥吸收速度要快。藥物製劑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如治療糖尿糖的胰島素,有短效、中效、長效胰島素,因為它們製劑不同,吸收速度也不相同。機體的機能狀況如果不相同,吸收的速度也不同,如休克病人的微循環障礙,藥物吸收速度就必然減慢或停滯。
什麼是藥物的排泄?排泄的途徑有哪些
進入人體的藥物,無論是否被代謝,最後都要排出體外,隻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徑不同而已,這就叫排泄。
藥物的排泄途徑主要是通過腎髒排出體外,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腎髒,對於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藥時應減低劑量或減少給藥次數,對於腎髒有損害的磺胺藥等盡量避免使用。除腎髒外,揮發性藥物如乙醚可通過呼吸道排泄,強心甙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環素、紅黴素)等部分經膽汁排泄,另外唾液腺、消化腺、汗腺和婦女的乳腺也是一些藥物的排泄途徑。因此哺乳期婦女應注意防止由於自身服藥而間接造成嬰兒中毒。
什麼是藥物的體內過程
藥物能夠通過不同給藥途徑進入體內,進人體內的藥物一方麵發揮對機體的影響,同時機體也不斷地轉運或改變著藥物,藥物最終將以不同形式離開機體。藥物在體內轉運和變化的基本過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這一過程就稱為藥物的體內過程。
(1)吸收:(見什麼是藥物的吸收?影響因素有哪些?)
(2)分布:經過吸收入血的藥物,一般都會通過血液循環被轉運到身體的不同部位,進入不同組織、器官的細胞間液或細胞內液中去,這一過程叫做藥物的分布。絕大多數藥物在體內分布是不均勻的,如血管豐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腎等)往往藥物濃度高;某些藥物與器官的親和力大(如碘與甲狀腺)則該處的濃度高。
(3)代謝:進入體內的藥物一般都要經曆各種化學變化,如氧化、還原、中和、分解、結合等。這一係列過程稱為藥物代謝或生物轉化。藥物代謝主要在肝髒中進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藥物代謝會受到一定影響,可造成藥物作用時間延長,毒性增加或體內蓄積。
(4)排泄:(見什麼是藥物的排泄?排泄的途徑有哪些?)
什麼是藥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過敏反應
副作用:是指藥物本身具有的藥理作用。因為一種藥物可以有多種作用,當利用它的一種作用治療疾病時,所表現出來的其他作用稱為副作用。因其副作用與治療作用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難以避免。例如,在用阿托品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時,其抑製腮腺分泌的作用,而使病人出現口幹的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常可通過合並用藥使其減小或消除。
毒性作用:是指用藥劑量過大或時間過長,有時用藥量不大,但是病人存在著某些遺傳缺陷,或患有其他疾病以及對此種藥物的敏感性較高,而出現的一些嚴重症狀,就稱為毒性作用。如長期大量應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所引起的聽神經損傷,也叫藥物中毒性耳聾,就是藥物毒性作用的結果。
過敏反應:也叫特異質反應。因為這種反應隻發生於對某些藥物非常敏感的病人身上,而一般人,即使應用較大劑量也不會發生這種反應,說明過敏反應與劑量無關。能誘發過敏反應的藥物起到了致敏原的作用,致敏原可以是藥物本身,也可以是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或者是藥物製劑中的雜質。例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蕁麻疹、哮喘,青黴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等。
耐受性:指少數人對於藥物的敏感性很低,甚至用到中毒劑量才產生治療作用而不引起中毒的一種特性。為防止耐受性產生,應避免長期使用一種藥物,可與其他藥交替使用或采用間歇服用的方法。
藥物依賴性:指連續用藥一段時間後,病人在精神上產生依賴性,停藥後會出現主觀上的不舒服,但沒有嚴重的精神和全身症狀,病人會要求繼續應用該藥來避免停藥時的不適。依賴性繼續發展就成為成癮性,中斷用藥時可引起戒斷症狀,出現煩躁不安,流淚,流口水,嗬欠連天,出汗,腹痛,嘔吐,嚴重者可出現休克。防止的辦法是不要長期或超劑量使用安眠藥及成癮性鎮痛藥,嚴格掌握他們的適應證、劑量和療程。
抗藥性:也稱耐藥性,是指病原體對於藥物的抵抗性。在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蟲病時,長期使用某種藥物,病原體反複多次與之接觸後反應性降低,以至病原體能抵抗該藥而不被抑製或殺滅。為防止耐藥性的產生,應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過程中,劑量要足夠,療程要適當,避免長期使用,可與其他藥合用,從不同環節控製細菌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