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老畫報鉤沉(下)(1 / 2)

民國老畫報鉤沉(下)

古都記憶

作者:張田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中國經曆多次戰亂,從八國聯軍進北京,再到清政府的倒台,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日本侵略,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但這一時期中國的新聞事業卻慢慢發展起來,像《大公報》《申報》《晨報》《京報》等知名新聞大報都在此時噴湧而出。雖然畫報這種綜合性刊物出現的時間要比新聞類報紙晚,但時事政治與社會熱點仍然是其關心的內容。像《上海畫報》創刊時,正趕上“五卅慘案”的發生,因此畫報對這起慘案進行了跟蹤報道,其中刊登的《滬潮中我之曆險記》《淒涼之南京路》《學生大遊行》和多幅來自現場的圖片,引發了社會的熱議,激起了市民的愛國之情。在業界有著“北方巨擘”之稱的《北洋畫報》,也是一份有擔當有良心的愛國畫報,在1929年5月14日的畫報中,一篇名為《青島日軍毆傷學界誌惡》的文章中,就向人民發出過這樣的呼籲:“噫!日軍蔑視華人,慘忍有如是者,國人其猛省乎!”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9月22日其出版的畫報內容,均改為黑色印刷以示哀悼國難,由於封麵是上周六已經印好無法改色,隻能臨時用加粗的黑體字寫上“國難當頭,同胞猛醒!一致對外,救此危亡”!從9月22日到10月13日期間,畫報內容均為黑色印刷,並全程跟蹤報道了沈陽事變的過程,大量的文字與照片,赤裸裸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暴行。《良友》畫報也對國內外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了及時詳細的報道,如阿根廷革命的勝利、意阿戰爭、德法之戰、地中海爭奪、菲律賓獨立、台灣土著的反日運動、汪精衛被刺、北平學生反對華北自治的救國運動和中國抗日戰爭等。除了國家大事,畫報也對一些社會熱點進行報道,像《北洋畫報》就報道過:清東陵被盜的前後、賽金花現今的生活、中山先生移欞等。而《良友》作為中國當時最時尚的畫報,不僅關注了美容美發、著裝打扮、氣質修養等問題,同時也關注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淒慘生活。在第六十九期(1934年10月15日出版)一篇題為《女人與女人的對比》的文章中,用18幅攝影圖片記錄了底層婦女艱辛的生活,照片中勞動婦女粗糙的大手、破舊的衣裳,蒼老的麵容,與那些錦衣玉食的太太、小姐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借此喚起了讀者對底層婦女的同情。除了勞動婦女、孤兒、殘疾人,災民也是他們關注的對象。

連年不斷的戰爭使人們變得喜歡及時行樂,因此像歌舞、電影、戲劇、曲藝等娛樂行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戲劇業與電影業的繁榮發展,備受人們的關注。為了吸引更多讀者的注意,各大報社相繼在畫報中增添電影和戲劇的專欄,像《良友》和《北洋畫報》都有類似的專欄,這些專欄不僅介紹明星的動態與逸聞,同時也有不少有深度的評論。像《北洋畫報》中的“戲劇專刊”,就為今天研究民國時期戲劇發展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圖文資料。民國十九年(1930)5月,《北洋畫報》為了紀念戲劇專刊發行一百期,特意舉辦了評選戲劇界“四大女伶皇後”的活動,消息一經發布就得到了廣大戲曲愛好者的熱情參與,選票數由開始的幾百到後來的上萬。但由於參與者太多,截票期隻能一推再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爭奪,最終由胡碧蘭(25534票)、孟麗君(21767票)、雪豔琴(20809票)、章遏雲(19131票)四大名角勝出。這次“選皇”活動。不僅為報社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知名度,也為研究中國京劇中女伶的嬗變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除了戲劇,人們也非常喜愛電影,從《神女》《狂流》《小城之春》到《羅賓漢》《小婦人》《亂世佳人》,從胡蝶、阮玲玉到瑪林·黛德麗(Marlene Dietrch)、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urn),畫報中都有詳細的介紹。這些明星都與畫報社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像梅蘭芳、馬連良、郝壽臣、孟小冬等戲曲名家就經常向《北洋畫報》贈送他們的劇照、生活照或書畫作品。電影明星胡蝶與《良友》的關係更是深厚,因為胡蝶曾經是《良友》創刊號的封麵女郎,隨著《良友》的熱銷,胡蝶也飛入了千家萬戶。當胡蝶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後,為了報答畫報社當初的知遇之恩,也曾多次贈送照片和擔當其封麵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