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生了病之後,當然就要去看病,在看病的過程中不免會吃藥、打針,這也隻不過是針對感冒、發燒、腹瀉之類的小病,如果是一些嚴重的病症,比如心腦血管、糖尿病,或是癌症,那可就不隻是吃藥、打針這麼簡單了。這些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有著非常麻煩的程序,而且,一旦患上了這些病,那麼以後的日子恐怕就得永遠和藥物打交道了。
俗話說得好:“百病不如一防。”“大水不到先壘壩,疾病沒來早預防。”《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為上的觀點,喻示人們平時應該注意養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淮南子》中說:“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金元時期的朱丹溪也認為:“與其治療於有病之後,不如攝養於先病之前。”
人活在世上,完全不生病是不可能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這一點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然而,現代醫學也充分認識到,人體的大多數疾病是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不良習慣可導致一係列疾病(例如:抽煙可引起肺癌,酗酒可致肝硬化);飲食不當可導致一係列疾病(例如:高脂飲食可引起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缺乏運動可導致一係列疾病(例如:久立傷骨,久臥傷氣);心理失衡可導致一係列疾病(例如:鬱鬱寡歡易得抑鬱症)。
為了未病先防,拒疾病於千裏之外,我們需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讓機體始終呈現出最好的狀態。
防病於末然是最科學的養生之道。那麼,怎樣才能防病於未然呢?具體來講,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調養精神
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誌活動與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突然、強烈或反複、持續的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正氣內虛而發病。經常保持心情舒暢,精神飽滿,疾病就不易發生。
2健身鍛煉
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即指經常鍛煉身體,可防病並能延年益壽,如中國傳統健身運動中的導引、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氣功、太極拳、武術等。
3營養調配
在防治某些疾病時,我們可以選擇適宜的飲食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如在高熱時,多飲清涼飲料或食用些瓜果汁,以清熱生津;在感冒後,宜進食熱粥以助於發汗;在水腫時,宜食赤小豆等以利水消腫。
4調節生活
我們應該懂得自然變化規律,適應自然、氣候與環境變化的規律,對飲食、起居、勞逸、性生活等,應有適當安排和節製,不可過度操勞,更不可沉湎於吃喝玩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