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秘紅樓(1 / 2)

曹公在開篇之初就標明《石頭記》一書無朝代曆史可考。果真無朝代可考嗎?事實並非如此。曹公成書於乾隆時期,要知道那是一個文字獄極其盛行的時代。曹公當然不會去犯這個險,不然今天我們就不可能再見紅樓了。因此他在書中創作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時空。其實要說清紅樓曆史背景問題並不是很難。我特意從幾點來做分析。

一。曹家的興衰

想必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曹雪芹的祖先是怎麼發跡的了吧。曹家是漢正白旗的一份子,是皇族的包衣(高級奴才)他的祖父曹寅原本是康熙旁邊一個禦林侍衛,曾在康熙少年的時候做過康熙的伴讀,後來接替父業任了江寧織造。曹寅本就詩畫了得,後來留下了《楝亭詩文詞鈔》。

在康熙一朝,曹家是十分得寵的,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是曹家接的駕。在紅樓中用趙嬤嬤說的這件事,不過她提的是江南的甄家而不是書中的賈家。要知道甄家既曹家。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曹寅就去世了由過繼來的侄子曹頫接替了家業。曹頫接過來的已經是一個虧空的爛攤子了。

直到雍正當政,查出曹家更大的虧空。以至於曹頫下獄,但後來又被放了出來。那時候曹家雖然敗落卻還不至於一貧如洗,而曹雪芹就是在這樣的家境中茁壯成長起來的。到了乾隆當政的時候曹家再遭巨變,而且再沒有複興過。可以說家族的變遷給曹雪芹帶來了十分的打擊。

從曹家的興衰來看,那麼紅樓的整個曆史背景應該是從康熙末年一直到乾隆初年,而不是指具體的某一時代。

當然也不能完全將紅樓看作是曹家的自傳。因為它首先是一部小說,既然是小說當然就揉進了許多其他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來自於曹雪芹朋友的,或是他聽來的各種傳說,經過曹雪芹的筆下再經過了藝術加工。

二,時代烙印

全書雖然在極其避諱那個時代地征,比如辮子,比如小腳……但從字裏行間依然能看出屬於那個時代的產物。我們分幾點來說明。

1.坎肩

坎肩這個詞語出自於第八回,描寫寶釵衣物有“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坎肩”之語。曹公是極其愛寫細節之人。特別是人物的衣裙。有意思的是,曹公寫男子衣物全是戲台打扮。最有趣的是描寫北靜王的白蟒袍。在那個時代這是犯大諱的,(王爺戴白帽子)白字一個王字,大家都知道念什麼所以到了男裝全是男裝打扮。雖然寫男子衣服是虛寫,但對女人的衣物卻是十分的詳實。比如我們提到的坎肩,就是由馬褂而來,是滿族入關帶來的產物。滿清入關的時候將就男從女不從,其實在清初的時候大多數的婦女還是以明朝服飾為主,短衣,長裙。外加這些入關帶來的坎肩和馬褂。

2.西洋物

現在隻要提到滿清給人的感覺就是閉關鎖國。其實在康熙時清朝與外界的交流還是挺廣泛的。國門還沒有完全的關閉,與外界的往來也有不少的往來,當然更多的表現還是民間形式。紅樓也提到了這一點。裏麵也出現了許多西洋貨。例如穿衣鏡,明朝的時候也不見得能燒出這樣的玻璃來,就是西方技術成形也相對較晚。還有就是自鳴鍾、西洋畫的鼻煙壺、自行船等物。這幾樣在宋、元、明三代皆是沒有。

3.戲曲

說到戲曲就更有意思了。大家都知道《西遊記》成書於明嘉靖年間,紅樓中賈母常笑指著鳳姐罵她為孫猴子。雖然取經的故事從唐朝就開始盛傳了,可在西遊以前猴子是不姓孫的。

第二個想要說的當然是《西廂記》和《牡丹亭》兩本具有深遠文學意義的雜曲了。西廂成書於元朝,而《牡丹亭》確實是明萬曆道顯祖所著。

4。琺琅

如果上麵那三點都還不足以說明曆史背景的話。琺琅這個詞語卻是康雍乾三朝的產物。琺琅詞語出自於第五十三回,尤氏房裏那隻“象鼻三足泥鰍流金琺琅大火盆”還有提到的洋鑒琺琅活信的倒垂荷葉柄(說白了就是一種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