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購買力是偽命題,購買欲才是王道(1 / 1)

購買力是偽命題,購買欲才是王道

遠見

作者:黃鳴

在市場營銷中,關於購買力與購買欲的談論研究已經深入人心,人人都希望找到那些既有購買欲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消費者。但現實中很少遇到這種好事,很多人有購買力,但對某些產品不屑一顧,你花再大的精力他也不會購買;有些人購買欲望很高,但讓其馬上購買又顯得那麼遙不可及;當然也有很多看起來既沒有購買力、又沒有購買欲的人。

於是,市場人員麵臨一個選擇:到底是看重購買力還是注重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現實中,很多市場人員選擇了購買力,認為隻要找到擁有購買力的群體,就可以在市場大獲成功。這恰恰是南轅北轍,因為購買力是偽命題,購買欲才是王道。

關於購買欲和購買力的問題,我舉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

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的那段時間,大家爭先恐後地購買三大件: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當時的工資水平是很低的,好單位的工資大概每月也就百八十塊錢,但三大件中任何一台電器的價格都是一兩千元。

按理說我們當時的購買力極低,但購買欲卻極強,市場也相當火爆。那時的營銷專家是誰?是歐美片、港台片。我們通過電視或收音機了解到西方人、港台人是怎麼生活的,之後便產生了向往情緒,也想讓自己擁有。

由欲望刺激產生的市場是巨大的,其實現在汽車、房子如此瘋狂,道理也是這樣。

所以,營銷就是樹榜樣,營銷人員的價值在於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讓人產生購買欲望,之後的事情就不用營銷人員操心了。消費者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購買力,買他渴望、向往的那些物品。

當然,有必要說一下,激發購買欲並不是沒有底線約束的,我們不能為了讓人產生購買欲望而引誘人吸毒,更不能因為一己私利而突破基本良知。我所倡導的購買欲必須有一個強大支撐,那就是安全。

現在中國人什麼不敢買,什麼不敢吃?但中國製造沒有品牌意識,沒有特色理念,導致消費者很難對國產物品產生欲望。這恰好給我們很大的機會,皇明就是要在劣質品當道的時下,堅持賣安全,賣隱患對比營銷,通過坦誠的溝通和過硬的質量,重塑消費者的信心,重燃用戶的購買欲望,這是每一個市場人員應該記在心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