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嘉誠撤資,“大家要小心”什麼?(1 / 2)

李嘉誠撤資,“大家要小心”什麼?

起底

作者:廖中華

2013年8月29日,對於李嘉誠家族來說,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一刻。

旗下長和係宣布,以近33億元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及停車場。這是李氏家族繼宣布賣掉超市連鎖集團——百佳超市之後的又一重大舉措。

在此之前,市場風傳李氏有意出售上海陸家嘴東方彙經中心OFC寫字樓。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以及和記黃埔相繼宣告出售大陸資產,涉及金額約為410億港元。

與其在歐洲大手筆收購資產形成鮮明對比,李氏家族此舉被一些人解讀為“棄港入歐”,甚至據此推斷大陸將有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有好事者還列出數據,稱廣州西城都薈開業不足一年,但商場租戶及業界一致看好,並非經營不佳。百佳超市在許多港人眼中,更是一顆商業明珠,李嘉誠為何要賣掉他們呢?

到底意欲為何?

純粹的商業行為?

不妨先來看看百佳超市的發展曆史。

百佳是和記黃埔旗下屈臣氏集團的連鎖超級市場。1973年在香港成立,現在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有超過345所分店,其中有超過50家為超級廣場及購物廣場,員工總數超過15000名,是目前整個香港地區最具規模的超級連鎖市場之一。

就在6個月前的3月29日,還有媒體報道稱“李嘉誠抄底內地零售業百佳計劃今年開店20家”。當時,百佳超級市場物業及發展部總監林惠貞表示:今年百佳計劃新開店20家,比去年增近兩倍。

半年時間不到,從瘋狂擴張到突然賣掉,這其間經曆了什麼?

用李嘉誠自己的話說:“純粹是一次商業行為。”但從更廣泛的背景去也看,這不僅僅是一次商業行為。從2010年開始,李氏家族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大手筆花錢,收購公用事業。以700億(港元,下同)買入英國EDF Energy PLC電網資產和以588億購得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等等。李嘉誠起家,最拿手的好戲就是低買高賣。

就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那一刻,起源於美國的“兩房”危機最終演變成了一場蔓延世界的經濟危機,這讓精明的李嘉誠嗅到了某種難得的商機。

此後,低迷的歐洲市場如同1967年的香港,是趁低吸納的千載良機。在經曆前述的幾宗大買賣後,李氏家族若要在歐洲市場再進一步,手上必須有更多的籌碼。

現在,李氏家族所能做的,就是把香港資產中比較值錢但又不是很賺錢的業務出售套現。百佳,就是這個篩選過程裏的一種必然選擇。

翻開李氏家族在香港的營運項目,不外乎四大類:港燈、零售、電訊、港口。電訊與港口已經通過上市套現部分資金,港燈屬於有壟斷性質的公用事業,李嘉誠暫無套現意圖。惟一可變現的就是零售類項目。

李氏家族的零售類項目,當然以屈臣氏集團為首。下轄連鎖店除了百佳,還包括屈臣氏與豐澤。

耐人尋味的是,李氏家族此次並沒有將百佳與屈臣氏一起賣掉,而是將百佳與屈臣氏分拆。

為了讓自己日後在零售領域有所作為,隻賣前者不售後者。此外,百佳年報不理想,也是李氏家族拋售的重要原因之一,回報率隻有3%。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香港百佳去年利潤隻有6.7億,平均每間超市月均僅賺16萬,約為和黃集團261億純利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