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識商會五大特性 深化商會戰略聯盟(1 / 2)

認識商會五大特性 深化商會戰略聯盟

會商天下

作者:陳榮金

近年來,伴隨著非公有製經濟的迅猛發展,福建當地行業協會、異地行業與地市縣級商會進入快速發展期。

北京福建企業總商會確立了“大商會”的發展理念,先後成立10個地市級分會、9個行業分會與18個縣級團體會員商會,從2003年80多家到現今14000多家,凝聚閩商力量,整合閩商資源,打造大平台,抱團大發展。

北京建甌商會作為其中一份子,以合群團結,合作發展為指引,實現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的目標和大好局麵,可喜可賀。

作為武夷山下一位閩北鄉親,也作為兄弟商會一名成員,北京順昌商會自2007年11月成立以來,走過了一段艱辛的曆程。作為閩北地區“一區四市五縣”第一家在京成立的商會組織,我以為運作商會需要戰略構想、職能團隊、有效執行等服務與會務建設,還需要正確認識商會組織的深刻涵義。

商會,

是自律性的非盈利組織

目前的異地商會,大都是在企業單位或個體工商戶的基礎上自下而上組織起來。

商會的成立,目的之一是通過製定行業準則,維護行業或地方區域的整體利益。比如,去年9月成立的北京福建水產農特產商會,先後與商務部、農業部所屬協會協商,成立了“全國燕窩市場專業委員會”與“中國鯊魚保護與利用工作委員會”。今年5月,還向社會對外公開發布《中國鯊魚產業報告》白皮書。這些舉措發揮了及時而有效的行業引導和規範作用。

其二,商會也可以規範會員企業間的競爭。

比如,非公有製經濟“排頭兵”浙江省溫州市,已建立100多家行業協會和商會,推出若幹條“商規”,在加強行業自律、提升行業形象、開展自我服務、協調各方關係等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健康、和諧、有序發展。

商會,

是民間性的市場組織

商會不同於有政府背景的協會,一沒有財政撥款,二沒有行政編製。民間性,體現在其“草根”特色,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地位,商人個體或公司企業可以入會,商業團隊可以入會,商圈財團也可以入會。大部分都是業內企業為謀求共同利益,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性組織,並完全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原則運行。

商會以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參與競爭。市場化,表現在探索“以商養會”運營模式的深入發展,在有關行業協會的退出機製逐步得到確認前提下,一批實力強的行業商會與有政府背景的行業組織加強了融合。比如,北京福建木業家具商會、北京市工商聯木業商會就是兩塊牌子,一套機構。

商會,

是橋梁性的中介組織

眾所周知,商會如今作為政府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日益明顯。而且,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商會作為強大的資源平台,吸引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平台越大,經濟提升力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