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空腹 時尚養生的淵源 (1)(1 / 3)

斷食是一種曆史悠久的自然療法,在西方被稱為“斷食療法”,在我國古代被稱之為“辟穀”。六千多年前,埃及金字塔上就刻有這樣一句智慧真言:“人吃進肚裏1/4的東西養活自己,3/4的東西養活他的醫生。”古希臘曆史學家說:“埃及人能夠保持健康,使青春常駐,全靠每月斷食三日和灌腸來清洗腸胃。”玄奘大師曾說:“五體之中任何一處罹病,首先要杜絕食物。”

斷食療法是動物的一種本能。它起源於宗教,並從佛教、道教中吸收營養,其根本特征是順應自然、保持身體的潔淨,發揮人體自身的力量來養生,並且強調“防病甚於治病”。

一、斷食源於宗教

斷食起源於宗教,盡管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教派也不相同,但幾乎每一種宗教,都有談到過“斷食”這種養生傳統。

1.密宗修法中的斷食辟穀

著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經說:“若五體之內有任何變患之時,先應斷食物矣!”意思就是說,如果人的身體有什麼不舒服,應該首先斷掉食物。很顯然,他把斷食當做一種治病的首要方法。

當釋迦牟尼還是年輕的印度悉達多王子時,他有一次出宮,看到自己在皇宮裏錦衣玉食,外麵卻是餓殍滿地,於是決定悟道,找到普度眾生的方法。由於當時印度流行“苦行”,於是他向當時的苦行僧學習,認為要用自找苦吃的方法來悟道,比如不吃不睡,這種觀念認為,身體上吃的苦越多,精神上就會越有靈性。悉達多王子帶著五個隨從,來到尼連禪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他不穿衣服,不避風雨。剛開始時,每天隻吃一麥或一麻,後來又發展到七天才吃一麥或一麻,這樣苦修了六年,身體已經極度消瘦,卻還是一無所得。後來,他意識到了,為吃苦而吃苦是沒有意義的,於是,他開始注意鍛煉身體和意誌,輔之以斷食(就是下文中我將講到的“坐禪”),終於修成正果。

佛教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也稱目連),曾經向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濕婆請教:“弟子生病了,該怎麼醫治呢?”濕婆回答說:“斷食是唯一的治病之本。”

不過,佛教大師們所提倡的斷食,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吃,而是在特定期間內斷絕某種飲食。例如,斷鹽分的就稱之為“鹽斷”,以降低食欲,減少身體中的廢物和油膩物,保持體內清淨。此外,還有斷穀、斷熱食,而隻吃果子的木食,等等。長期隻吃木食的僧人有很多,“四朝高僧傳”中有很多這樣的記載。例如,釋慧藏說:“木食泉漿,澄心玄奧。” 意思就是說,我隻吃果子喝泉水,內心更通透了,悟透了很多玄妙深奧的道理。釋法忍說:“我隻吃木食,穿麻衣已經30多年了,居住在幽林中,沒有什麼太多的欲望。有時吃一次就坐禪七天,有個夏天隻吃了三鬥米。”釋法琳說:“我住在青溪等山中,吃果子,白天誦讀佛經,晚上瀏覽俗典。”《宋高僧傳》中也有許多“禁足10年,木食澗飲;獨居禪寂,澗飲木食;終日瞑目,木食度辰”的記載。日本江戶時代,有一大批“木食遊行僧”,他們斷除五穀,常吃果子,在各國遊行,開導民眾。

而佛教中關於斷食可以治病的論述,就更多了。我國唐代高僧義淨曾經深入西域、南海、天竺等地,遊曆了30多個國家,經過25年的考察研究,提出了斷食治病這一觀念。他在書中寫道,南海各國的僧侶,凡是生病的,都以斷食為治療的方法。他還詳細地寫了一些斷食的注意要點,用今天的話來說,意思是這樣的:如果覺得身體不舒服,應該先絕粒。即使很渴,也不要喝湯水。根據病的程度來禁食,或因人而異,不可墨守成規,或一兩天,或四五天。我看到西天羅刹國的很多人,生病時經常斷食半個月,或一個月,病好後才可以吃東西。他還建議將斷食與催吐法結合使用,效果更好,可以更有效地消除體內的廢物和沉澱。他還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作證:我自從知道以斷食療病之法後,20多年,隻以這個方法療身,沒有什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