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則敬看著這九個古樸莊重的大鼎,隻覺得世事難料。從種種跡象看來,當初太常失瑞,莫不是西燕人做的手腳?西燕想趁著沈家喪事放鬆關卡之際,想將山河乾坤鼎偷運出大永,卻沒有想到在曲江這裏露了白。
這是巧合,還是冥冥中有注定?想著堂內的梓官,再看看這些山河乾坤鼎,沈則敬失語了。
山河乾坤鼎,很快就被沈家人秘密藏了起來。除了這幾個接觸的人,就連沈寧也不知道,大永太常寺消失的山河乾坤鼎,竟然在沈家手中了。
就算有了這些鼎,時日仍在繼續。在沈華善頭七之後,沈則思策馬前往河內道;沈華善七七之期過後,沈則敬也帶著沈餘樂等人,奔向了河內道……
翻開史書,可以清晰見到,大永的曆程在不斷的地改變,成為曆史,新朝的軌跡也漸漸明顯。五年、十年的時間,彈指一揮,就已經過去了。
新帝兩年春,沈家率禁衛軍肅清河內道,令河內道全境太平,百姓、官員歸誠於沈家,太平通寶通用;
新帝三年秋,沈家率禁衛軍收歸隴右道,並進駐關內道、北疆,重整三地秩序;這三地百姓漸漸歸心;
新帝四年夏,江南道觀察使王備、江南衛大將軍於鴻圖,率一百五十萬餘萬江南百姓來歸,奉沈家為主上;
新帝四年秋,禁衛軍平劍南道,定劍南道格局,寬治劍南道百姓,並令江南道和劍南道通商,仍是太平通寶用;
新帝四年冬,京兆傳新帝非帝王骨血,乃太後左氏偷龍之舉,京兆嘩然。未幾,皇城現宮闈之變,慈寧宮、紫宸殿大火,太後、新帝不知所蹤,外戚左氏亡;
新帝五年春,沈則敬在豐南稱帝,改國號為豐,改年號為元豐,定都洛陽,以次年為元豐元年,沈則敬稱元豐帝,崩後尊廟號為高祖。
元豐元年,大豐遷都京兆,號為帝都,立宗廟,請祭器,定社稷,追封沈華善為始豐帝,尊廟號為太祖。
至此,豐朝定。
元豐十年,元豐帝以六十餘歲高齡,率七十萬禁衛軍親征,將西燕曼山、瓊州一帶,並入大豐版圖。元豐帝之威望,如日月江河不絕,在大豐境內傳誦。
元豐十年,百姓倉廩實、衣食足、禮節興;朝廷吏治清明、官盡其職。此時,大豐的國力強盛到達第一個高峰。
大豐第一個盛世,出現了。沈家幾代數輩追求的太平盛世,出現了。沈華善泉下有知,定會拈須微笑;俞謹之、呂務厚、申科、君複樂這些前朝之人,也定會微微低首。
這麼多年,這麼多人,這麼多輩,永不止息的奮起鬥爭,就是為了這太平盛世。而如今,沈家子弟做到了。
是日,烽火稍息,沈則敬立馬於昆州,身後跟著應南圖、沈餘憲等一眾後輩,像壯年時一樣,感受著大豐版圖內的風霜磨礪。
從長泰三十五年到元豐十年,三十年的時間,元豐帝沈則敬須發都白了。應南圖、沈餘憲這些青年郎,早就年過不惑了。
年輕時的征戰歲月,成為了他們這一生最值得珍惜的回憶。那些戰爭、逝去的兄弟們、守住的城牆,似乎還在眼前曆曆。
有采藥老人過昆州之時,忍不住高唱兩句,聲音延綿不絕:
我之帝所臨河上,欲罷幹戈致太平!
(第三卷,豐朝定,完。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