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把這個圖形的這一邊設定為A,上麵的邊長設定為B……當他們反轉的角度超過R度的時候,兩邊相隔的距離將會超出原來距離≈ap;米,但如果我們從正上方90度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段雲耐心的給費夫曼講解著自己這個拓撲學的新公式。
段雲的講解通熟易懂,但實際上這個公式是相當複雜而嚴謹的,費夫曼也是越聽越驚訝。
費夫曼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憑他在數學上功底和造詣,居然連段雲這篇新推論的第一個公式都沒看懂,這讓他內心震驚的同時,已經開始漸漸收起了對段雲的最後一絲覷。
在以往費夫曼的印象中,華夏的學生基本上數學基礎都非常好,這表現在他們強大心算能力上,但在高端數學領域,卻很少有自己的靈性和建樹,即便有在世界數學領域占據頂級地位的華人數學家,也都是留學到歐美進行深造的學生和學者,華夏本土基本培養不出世界頂尖的數學家,這個從華夏內地從未出現過一個菲爾茨獎獲得者就能看出。
究其原因,其實還是教育體製的不同造成的結果。
嚴格起來,華夏國內確實是非常重視學生的基礎數學教育,國內的數學從學開始,就重點強調口算能力和基本解題能力,在課程安排和時長上,也非常的長,而從進入初高中後,學生日常的學習時間甚至一度達到一十二到十五個時以上,高二以後,大部分學校的晚自習時間基本要到晚上十點,學生的身體和精力也都一直處於一個高負荷的運作之中。
而歐美國家的學生相對而言,要比國內學生輕鬆的多。
以英國學校為例,英國的學對於學生口算能力要求不高,甚至鼓勵學生用計算器進行日常的解題,從這一點上,英國學生的心算能力和華夏同齡學生就已經拉開了差距。
除此之外,英國學生的學習時間也是非常的短,即便是到了初高中,一般到了下午兩點多就放學了,家庭作業更是少之又少,學習的內容也非常的少。
如果直觀的對比兩國學生的考卷就會發現,華夏初一學生的試卷內容和難度甚至要比英國學生高中的試卷還難,兩國的教程差距至少也在兩到三年的差距,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兩國學生的課時差距會如此之大了。
最後一點就,兩國在高等教育方麵之間的差異。
華夏目前的教育體製其實是一種應試教育,學生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能考上理想的高校,大有千軍萬把過獨木橋的意思。
華夏的大學是難進易出,隻要成功進入大學後,四年的大學生活將會原本他們初高中的時候要輕鬆的多,這也是為何大學校園的很多學生會沉迷網遊甚至忙著戀愛同居的原因。
而在歐美發達國家,這種情況則是截然相反。
歐美國家的大學非常如今考入,錄取率也相當的高,不過一旦進入歐美大學,學業是相當繁重的,課程安排上也遠比他們初高中的時候要緊湊的多,想成功畢業拿到大學文憑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另外和國內教育注重學生基礎的發展不同,國外教育更重視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歐美的高科技創新能力一直都強於華夏,尤其在高端學科領域,歐美學者一直都占據著絕對的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