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野心(1 / 2)

離開咖啡廳,段雲直接給郝佳打了個電話。

上次在國足集訓前,兩人已經商定好了設立慈善基金的事情,而隨後還參加了京都青年商會成立慈善基金的發布會,遞交申請的同時,段雲也一並將兩個億的資金同時彙入了京都商會的公開賬戶中。

而這次完成國足的比賽任務後,段雲就要開始自己的‘撒錢’計劃了。

相比慈善基金投入到紅十字會中,段雲更熱衷於用這些錢興辦希望學校。

兩個億在紅十字會中算是杯水車薪,尤其是一些罕見的頑固病症,花費是相當驚人的,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醫療費用,而且病人還很難痊愈,這方麵主要還是要依靠國家的財政,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段雲則兩個億投入進去後,確實可以援助一些人,但實際上能接受援助的病人並不多,救助覆蓋麵也不廣。

段雲並不是完全抱著純粹的慈善目的才搞起這個基金會的,他主要還是想花錢買個好口碑,而這樣一次性的救助,實際的輿論效果非常差,頂多會在報紙和電視上露露臉而已,社會的關注度也不高。

但如果段雲拿這筆錢做希望工程就不一樣了,早前段雲曾經打聽過,現在在偏遠山區興建一所希望學,投資大概也就在二十萬左右,而且還會享受當地的各種優惠政策,成本還會進一步的減少。

在現在的人看來,二十萬甚至還買不來一套城裏的房子,而這樣的價格想蓋一所希望學校,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實際上,在偏遠經濟不發達的地方蓋學確實成本不高,主要原因是學的所在位置都在經濟不發達的村莊或者山區,當地政府免費提供地皮和一些補貼優惠政策,蓋學的人工也都從本地雇傭。

加上這種偏遠地帶實際上沒有多少的生源,學校也不需要蓋多大,基本的設置就是一圈圍牆,加上一排平房,當地條件好的可以拉上網線和煤氣,對於當地的學生就算是相當不錯的學習環境了。

另外這些學校完全可以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能讓當地人長時間的記住捐助者的名字,等於是給捐助者一個變相的名譽上的獎勵。

所以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段雲前期投入的這兩個億能夠在華夏經濟不發達地區興建一千所的希望學,這個數字聽起來是相當可觀的!

這期間,學校修繕和教師的事情完全不用段雲操心,國家會給當地教育局撥款,同時還會統籌安排支教的老師,讓這些學校長久的維持下去。

而隻要這些學校存在,就等於在當地能一直留下善名,從長遠考慮,這確實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

段雲這次找郝佳,就是要商量下這筆基金日後如何安排。

半個時後,段雲出現在了中關村郝佳公司的辦公室中。

“來了,過來坐!”看到段雲到來,笑著招呼道。

如今隨著段雲名氣越來越大,郝佳對段雲也是越來越重視,雖然段雲現在還算不上和她同一階層的合作夥伴,但在她心中的分量已然開始越來越重。